2009全国春茧回顾与秋茧展望
生意社7月28日讯 2009年春茧生产收烘自4月初由广东、广西开始,6月集中收烘高峰,7月初基本结束,历时共3个月,这是金融风暴肆虐后的第一个春茧茧季,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对蚕茧生产持续作用,但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的系统环境也使行业表现出回暖的一面。总结春茧生产、收烘形势与特点,发现规律,可以为接下来的秋茧购销形势和茧丝行业运行方向提供参考。
一、生产与流通特点
今年春茧生产流通有总产减少、单产提高、收购价格理想几个特点。
(一)总产量减少
2008年全国秋茧量价齐跌,收购价格跌幅较为惨重的阴影使08-09年冬春东西部蚕区桑园面积萎缩:东部蚕区在产业转移和行业格不景气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萎缩加快,西部蚕区根基在十年不遇的低价面前,受到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全国大部分蚕区桑园面积不同程度减少:浙江桑园面积100万亩,减少17%,广西有效种植桑园面积160万亩[1],桑园面积的减少,与发种量减少成正比关系,虽然5、6月蚕茧收购价格较为理想,各地普遍在20元/公斤左右,蚕农也通过各种技术与办法提高单产弥补发种损失,但由于桑园面积已定,桑叶供给受到限制,使最终的的蚕茧产量增量并不因价格因素而超过人们的预期。
据统计,东部山东、浙江、江苏、重庆四省市春桑蚕茧产量分别为10400、36600、32000、5285吨,减幅39%、32%、25%、34.1%;四川、广西、广东省份根据各渠道综合了解到的信息,估计这些地区减产量在30%左右。以上主要蚕茧产区2008年的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2%,以此推论,全国春茧的总减产幅度应也在30%左右。
(二)单产提高、东部蚕区质量同比大幅改善
在各地狠抓桑蚕科技服务和春蚕饲养期间无重大气候灾害影响下,春茧单张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如浙江省2009年春茧解舒率提高到70%以上,大大高于2008年同期平均50%的指标。价格因素也直接促使蚕农注重产量的提高,无论是集中收烘的省区,还是以连续收烘为重要特点的广西,蚕农在较为理想的收购价格形势下,有意识着力提高单产产量,浙江的单产49公斤,增4%;江苏单产45公斤,增8%;重庆单产35公斤,增2%。广西的蚕茧大县宜州,单产更是由50公斤提高到60公斤。
(三)收购价格理想,蚕农获利
上图为根据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全国春茧收购一览表”编制成的价格散点图,除了6月4日、6月10日重庆统茧平均价格外,主要蚕茧省区收购价集中在17-21元/公斤范围内,高于2008年春茧普遍的15-19元/公斤[2],也高于2008年全年收购综合均价16.36元/公斤[2]。与受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效应打击的秋茧平均14元/公斤价格水平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恢复。
二、蚕茧产销形势分析及展望
本季春茧量减价高,是对去年秋茧谷底价位的纠正与报复。蚕茧是丝绸产品的原料,丝绸高达70%的行业外贸依存度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以最快速度“摧残”9-11月秋茧收购价格,一些地区低至10元、12元/公斤的价格严重打击蚕农积极性,很多地区农民开始刨桑、弃桑,改种粮食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使不仅如此,行业经营困难,连续数月不景气,一些企业熬不过经济危机的寒冬,关张大吉。消极情绪弥漫的氛围中,桑园面积减少、春蚕订种锐减,定下了今年春茧减产的主调。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各行业的影响,今年国家提出了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2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厂丝收购力度的决策,生丝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5%,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的到位,有利于整个丝绸业的稳定发展,今年1-6月,生丝价格缓慢回升,尽管在春茧上市期间,茧丝价格曾严重倒挂,但回暖的丝价为茧价上涨提供了一定的理由。在下图“中国干茧价格旬度指数(2008.7.21-2009.6.11)”清晰地勾勒出去年秋干茧至今年春干茧的价格变化路线图。
中国干茧价格旬度指数(2008.7.21-2009.6.11)
来源: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信息系统
春茧收烘结束后的7月,厂丝价格已上涨到20万元/吨,一些机构、单位和人士对春茧价格持续对秋茧价格持乐观态度,从桑园减产的事实基本点出发,供给受限是事实也是趋势,但价格的决定因素不仅有供给,还有需求,也有世界经济景气程度。我国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或已率先复苏,世界经济前景依旧仍变幻难料,丝绸出口消费全面恢复挑战犹在。总体来说,秋茧价格应保持稳定,中央、地方的厂丝收储各项措施落实,在价格非理性波动时择机出手,将会为维护蚕茧价格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对茧价谨慎乐观。
[1] 2009年三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经作处估算
[2] 2008年全国桑蚕茧收购价统计、2009年全国春茧收烘工作会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