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灰色清关真相:“华商其实是受害者”
“华商其实是受害者”
目前中俄双方对于切尔基佐沃市场去年9月被扣货物的定性存在分歧。中国商务部欧洲司有关负责人6月30日对媒体谈到扣货问题时表示,关于中俄贸易中的“灰色清关”问题,有其复杂历史成因。中方主张通过加强双方合作,共同规范贸易秩序。这明显有别于俄方所称“走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日用消费品奇缺。由此,俄官方准许每个公民每次从国外免税带入价值5000美元以内的商品。但是,由于正常的定期航班无法容纳价值如此之高的货物,于是连人带货一起装的“客运包机”方式应运而生。由此,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黑河、绥芬河等中方境内边贸市场的火爆行情,以及倒爷跨境带货现象。
由于“客运包机”无法满足货运量需求,中俄一些城市间陆续开通定期货运包机。定期货运包机采取了“包税”方式,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的载货量向“清关公司”交纳一笔一揽子费用,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手续。“清关公司”凭借与俄高层官员的关系以及贿赂海关官员,可将高税率的货物谎报成低税率货物并瞒报货值,大大减少税费成本,但无法向收货人提供正式的海关完税凭证。这种方式一经出现,很快就取代了客运包机而成为包机贸易的主要形式。在对俄贸易中,铁路或集装箱运输中也存在类似情况,称为“包车包税”或“包箱包税”。
虽然包机贸易确实存在偷税漏税现象,但它与走私还是有区别的,正常清关是按货物真实的品类和价格报关纳税,走私是根本上不交进口税,“灰色清关”则介于二者之间。
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会长王广源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华商不是走私犯,我们在国内都是正常报关。如果不是这样,这些货怎么可能进入俄罗斯,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他表示,不少华商为了货物能够顺利、及时抵达俄市场,因此委托俄方“清关公司”代办手续,而且所交费用并不比正规清关少,但“清关公司”却在操作时瞒报、低报货物,从中捞取大量好处,并且不向货主提供相关单据,“华商其实是受害者”。
此外,王广源还说,在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华商大都按规定缴纳各项费用,比如向经营该市场的AST集团每月上缴数千美元一个摊位的“管理费”,以及每个摊位近6万卢布的税费。但是,这两项费用都没有发票和完税凭证,尤其是税费是否真正上缴税务部门不得而知。
俄方拿中国货质量说事
俄罗斯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于今年3月对被扣华商货物立案调查。俄方对其中58个集装箱内的儿童服装和鞋子进行了鉴定,并称这些商品不符俄方卫生规范,“对人体健康有害”。这个说法随后出现在不少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自然对中国商品形象造成了冲击。
俄官方和亲政府媒体也配合着开动了宣传机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了切尔基佐沃市场的纪录片,《共青团真理报》连载了记者乔装商贩深入市场“卖走私货”的报道,《俄罗斯报》则称非法产品在俄市场份额达40%,“走私行为和地下工厂极大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对俄方拿中国货的质量说事,华商们并不认同。福建商人林世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中国商人不是刚刚开始在俄经营,为什么以前不说?”在俄经商的孟先生指出,此次俄方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质检报告,“是在故意找茬”。
从事服装批发的温州商人余先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被扣货物都用胶带缠裹、密封包装,储存期经过了冬季、春季和夏季,本身就对产品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他还说,所谓质量问题只是俄方为自己的行动找的理由之一,“最新的说法是,在市场里还查出了假币”。一些华商揣测,俄方未来可能以打击假币为由,打开市场内商贩的摊位,拿走存放在里面的货款。
据记者平时观察,中国商品在俄市场质量不断提高,口碑不断改善,虽然存在个别假冒名牌的现象,但劣质产品很少见到。其中原因,一方面在于劣质产品在俄罗斯已经没有市场,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国内加强了打击劣质商品的活动。此外,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在俄罗斯注重树立产品形象和品牌。
事实上,中国货已经进入了不少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新消息报》报道称,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几乎所有居民都穿着中国制作的服装。而远东居民不能指望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购买日用品,因为价格上承受不起。全俄民意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当提到中国时,27%的俄罗斯受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商品。全俄舆论研究中心也做了民意测验结果表明,7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日用必需品主要供应国。莫斯科州对外经济关系部副部长鲍里斯·普罗科诺夫今年早些时候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就中国制造商品的质量问题作了简洁的回答:“现在中国货行销全世界,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事实上,令俄方不爽的问题之一,是中国轻工产品在价格上普遍比俄罗斯同类产品更为廉价。俄新社7月14日的一则报道援引俄罗斯商贩奥莉加的话说,中国劳动力和原料非常便宜。如果说中国货成本是500卢布,那么俄罗斯同类商品要贵两倍,“当然,买家更喜欢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