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女曾轶可谈品牌营销中的“曾哥”现象
生意社8月4日讯 最近在一些年轻服装设计师身上看见了“曾哥”的影子。
在这里提到“曾哥”并不对今年快女曾轶可的唱功表示好评与疑义。曾轶可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网络、电视媒体“两面互动性”营销的经典案例。这种炒作就是“网上越骂”、“电视台越宠”,相互作用力之后,把一个平常年轻人搞成明星的过程。
虽然很多网民笑谈“曾哥”时几乎没有给她留一点尊严以及起码的面子,而从“曾哥”现象中,笔者也看见了本土服装设计师的传播习惯,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传播最为节省成本的一条路。不过,这条路虽然节省了广告成本,是不是可以起到打造明星的作用是让人质疑的。因为“曾哥”不是“春哥”,而“春哥们”现如今也没有受到重点主流媒体、经典时尚媒体的垂青,因为这些人物与符号在潜意识中象征猎奇式的烟花燃尽、象征娱乐性的真料不足、象征平民化的缺乏贵气……总之,选择了以“两面互动性”为路的起点,你也许就与“大圆满”背道而驰了。更何况“曾哥”确实气息不均匀、有时五音不全。
不过,还是有人会选择这种路,比如想要出名的服装设计工作者,他们想成为服装设计师。没有人知道服装设计工作者与服装设计师的具体区别,这个问题就算是问中国国际时装周十佳评论员们,他们也许也说不清,就好象没有人知道一个歌手与歌唱家的区别一样。
而只有成为一个全国有名头的服装设计师,才能够让自创自营的品牌快速拥有高点击率与高附加值。
不过,当一个五音不全、甚至气息不畅的歌手想要成为歌星的时候,并且她还选择了网络、电视媒体“两面互动性”营销传播之路的时候,她就一边占了网络的便宜、另一边吃了网民的亏。
在笔者看来对于“曾哥”的所有网络上的揭露、辱骂以及污蔑都是现代传媒对于事件传播所使的各种手段。而曾轶可一直沉迷在持续的舞台表现好感中,对于网上的漫骂毫不理会,这一点真让人感到佩服。
“一个歌手的自恋与一个服装设计师的自恋都是生理与心理的本能。”一位业内时尚编辑这样告诉笔者:“最重要的是那些传媒机构让他们有了选择这条路的机会。”
平凡的设计工作者们借助时装周成名,也好象平凡的歌手借助湖南卫视快男、快女出名一样,他们想要一条走往人生成功的捷径。不过,时装周没有海选,时装周需要设计师出色而有资金实力背景。就好象一位资深评论员所说的:“时装周本性嫌贫爱富。”
所以,时装周的炒作过程会比湖南卫视快女选拔过程更加有分量,因为后者仅为娱乐,前者关乎品牌命运。不过,那些想要“空手套白狼”的品牌个体却不惜挺而走险的让网络与传统媒体有歧异,将自己制造成“有争议”的设计工作者,从而走向成“师”之路。
据笔者所知,国内本土一些设计工作者就想要走这样的路。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个浮躁的年代”啊!再等下去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面对每年都颁布的金顶奖,他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尤其是看见那些和自己出道差不多年份的同行已经“中举”就更加耐不住去尝试参与。
而这的确是个“浮躁的年代”,媒体有时也会向一些猎奇事件低头。服装设计师王某某就打算借助网络力量向时装周评选平台说“不”,而事实上网络抄作的效果,不是让人“芙蓉化”、就是让人“春哥化”,这是这个传播渠道的特色与现状。如果服装设计师们被网络搞的“芙蓉化”、“春哥化”,那设计师设计的服装还有谁来追捧呢?所以,提醒那些多年未中举的服装设计工作者不要脑袋一热就想变成“网络红人”、或者“贫民英雄”,这条路离品牌成功的目标离的很远。
“曾哥”无疑是无辜的。只是,在湖南卫视今年快女选拔赛上,“曾哥”成为第二个“春哥”被网络大潮推举成风口浪尖的人物。与她配戏的,还有说过“她不走我走”的评委包小柏,与她配戏的,还有说过“要买下她所有创作作品”的高小松。而那些妄图“将自己制造成有争议的设计工作者”,面对这样的困境,必然也会拉几个垫背的,在笔者看来受益者只是那些专家评委……对于快女来讲,几年来前赴后继,真正的成功者又有几人。
而一个设计师品牌用设计师来品牌营销,其路数并不错,但急功近利中难免被妖魔化了。如果王某某成了“曾哥”,首先要怪评选机制太黑,其次是怪那些网民们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