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转移路渐清晰
转移路线图
“尽管中西部承接转移行动快,效果好,但仍遇到了强劲的对手。”蒋衡杰表示,目前,除了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之外,中国服装产业转移还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态。
就近转移仍是主流。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8月,总投资10亿元的波司登泗洪工业园去年开业,与此同时,梦兰集团、恒力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也在快步向苏北转移,开辟工业园。苏北正成为苏南大型民营纺织服装企业新的主战场。
珠三角快速向长三角转移特别明显。2009年2月,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集群调研组在浙江湖州织里镇调查发现:去年以来,织里镇新增童装生产企业800余家,绝大部分是从广东省转移而来。报告分析指出,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商贸氛围、配套措施不能达到服装行业需求的时候,产业资源将率先向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政策环境优良、商贸渠道顺畅、物流交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流动。这一作为梯度转移过程中的过渡形态将在未来几年中保持其发展势头。
向海外转移异军突起。各方信息显示,东南亚地区可能成为中国中西部省份所期待的“迎接东南沿海转移”进程中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些东南亚国家对欧美出口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同时这些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了国外企业相当大的优惠空间。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如江苏AB集团已在柬埔寨金边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红豆集团也在柬埔寨控股兴建了西哈努克工业园。
“反方向转移”引人注目。所谓“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是向发达国家转移。国内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大型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等等。以上海为例,近几年,上海加大产业积聚发展的力度,还有众多创业园区积极推动纺织服装时尚产业发展,并向科技创新、品牌营销等产业高端延伸,因此“杉杉”、“报喜鸟”、“森马”、“七匹狼”、“波司登”、“梦舒雅”等服装业内众多知名品牌,先后把营销、研发、物流中心迁往上海。
建产业生态
蒋衡杰坦言,产业转移工作当中,促进产业互补、建立合理的产业梯度是真正的重点和难点。在他看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几个工厂的集聚,而是要构建健康和谐的产业生态。
实际上,《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规划》认为,产业转移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创新型、升级型转移。梯度转移的目的,就是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蒋衡杰指出,无论是向海外转移还是向中西部转移,据中国服装协会掌握的情况,目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服装向海外转移要考虑四大风险因素:一是因政局不稳定,社会治安状况不佳,投资企业面临工人罢工,设备被砸,厂房被烧等危险。二是当地币值、汇率不稳定带来的金融风险。三是缺少熟练的产业工人、完善的产业链条,企业生产需求难以满足。四是语言、宗教及生活习惯的障碍,对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在这轮服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承接转移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链配套不完整问题突出,以四川为例,很多企业需要的面辅料都从福建、广州等地采购,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本。
其次,用工困难,劳动生产率低,目前内地的工资水平很难吸引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的熟练工人返乡就业,西部纺织服装行业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
最后,投资环境尚不成熟,非市场因素影响大,在中西部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存在招商时盲目承诺,招商后难以兑现的现象。
显然,短期来看,待转移企业无可避免地将要承受国际产业转移大潮带来的必然阵痛。而阵痛之后,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蒋衡杰认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是一个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取决于从业者的主动思考。
“在产业转移大潮面前,我们不应消极等待,而要主动谋划,不应被动接受,而要主动选择。”蒋衡杰强调,要避免产业粗放发展、数量扩张模式;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载性,实现科学、有序、梯度转移。
此外,“要避免产业转移中‘一窝蜂’现象出现。切不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他建议服装企业要正视企业现状,明确企业转移目的,找到适合自身企业转移的模式,合理有效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