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服装产业转移需求导向下的变革
“与2008年同期相比,今年服装行业发展能力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有一定下降。但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同时,利润增速却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近日,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在这个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年代,服装行业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尽管如此,服装行业发展能力还是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
蒋衡杰同时表示,随着“促内需、保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服装制造业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的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现实:产业内部的两级分化
蒋衡杰表示:产业两级分化的现象,在金融危机过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加剧。
“从外销市场上来看,有限的外销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这类企业不怕没有订单接,甚至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蒋衡杰表示。
蒋衡杰同时表示:以往向东南亚等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的订单,目前正在向中国本地优势企业回流。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国外品牌最终发现,中国仍然是产业配套最完善、加工能力最完备的生产基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在现实面前印证了它的抗压作用。
“至少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纺织服装的比较优势不会被比下去。”蒋衡杰表示。
这个结论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相吻合。其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对中国注重的各项指标中,“高附加值生产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呈上升趋势。中国出口企业在这两项指标上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不断提高。
在蒋衡杰给出的多个优势企业范本之中,江苏晨风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曾经有一段时间,晨风的部分国外客户为规避金融危机的风险,将订单转移到了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结果,这些国外客户很快发现,晨风在制造与研发以及增值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此一来,晨风不仅巩固了客户基础,而且提高了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另外,优势企业赢得回暖先机,加快布局调整;而中小企业仍未彻底走出低谷。
“很多中小企业处在‘熬’的阶段,它们的利润空间相当狭窄,或者只求保本维持生计。”蒋衡杰说,这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都是一些缺乏核心技术与通路的企业。尽管整个经济气候在转暖,但它们依然面临生存的挑战。从调研情况来看,江浙一带的外贸加工型企业“熬”下去的回旋余地似乎要更强一些,而广东地区的一些港资企业则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