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工业的分布状况、产品结构和贸易环境
1987年,世界皮革总产量为13.9亿平方米,其中各类皮革产量见表。世界鞋类总产量1975年约58亿双,1988年约80亿双(其中天然革皮鞋占一半)。中国的猪皮和山羊皮资源丰富,80年代末,猪革生产量居世界首位。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革生产中排出的主要含硫和铬离子的有毒、有害废水成为日趋严重的公害。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解决:一是采取机械、化学、生化等方法,对有毒、有害废水加以处理;二是改革生产工艺,开发和应用能减少污染的化工材料,研究酶法脱毛工艺,少(无)铬、少浴鞣制,原料皮少盐保藏或天然防腐等。1968年,中国上海新兴制革厂首先将酶法脱毛工艺应用在猪革生产上,结合无污染、少污染鞣制工艺,减少了制革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制革生产从传统的准备、鞣制、整饰三个加工步骤发展为干、湿两阶段加工(见制革)。湿加工开始由传统的制革厂分离出来,在原料皮产地或屠宰场附近设厂加工,将生皮鞣制成蓝湿革或白湿革。传统的制革厂只进行干加工,将蓝湿革或白湿革加工为成品革,既节省生皮防腐用盐,减轻污染,又能提高成品革质量。现代皮鞋制造是在部件标准化和生产装配化的基础上,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皮革、毛皮服装日趋时装化,其他革制品向造型新颖、结构合理、多种功能、与服装配套的方向发展。
随着原料皮短缺、劳动力价值升值,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世界皮革工业的分布状况、产品结构和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正致力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开始由原料皮出口改变为半成品和制成品出口。世界各国都在充分利用本国的原料皮资源,重视科学研究,加强生产管理,生产出造型美观、品种繁多的革制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