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怎能说明纺织业已回暖?
生意社9月2日讯 近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靠近沿海地区的安徽、湖北等地纺织企业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有的企业缺几十人,有的缺上百人,湖北仙桃的一个无纺布重镇工人缺口1.5万人;而国家有关部门也“适时”的公布了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止跌反弹,纺织品服装内外销订单复苏、企稳,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也优于其他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70.19%,仅次于公用事业行业),整个纺织业“自上而下,自政府到企业”呈现出一片“喜洋洋”的态势,有些媒体和机构利用“用工荒”大做文章,一方面证明我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已“柳暗花明”;另一方面鼓励广大的回乡就业或待业的加工人员重回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中国制造业复苏。而一部分经济学家也认为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冲击最大,如纺织行业和电子产品行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遭受重创的这两个行业对触底和回暖应该是“最敏感”的。
那么怎么看待这短短三个月由“用工慌”向“用工荒”的转变呢?我个人认为纺织业“回暖”的说法有一定水分,仅仅“用工紧张”并不能说明整个纺织行业已转势,原因如下:
一、在中国政府统计的失业率里并不包括我们广大的“流动大军”(“农民工”这个称呼我个人很反感),因此人保部公布统计的数据仅能反映不足50%的就业问题(据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况且人保部公布的数据一直广受诟病,例如在2008年底,中国社科院当时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而人保部2008年第三季度末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4.0%,而众所周知纺织从业的主力是广大的“流动人口”,真正的城里人已很少涉足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加上近十年纺织业“民进国退”突出和纺织企业纷纷搬离主城区甚至郊区,人保部公布的就业率比层“窗户纸”都要薄,因此笔者认为2008年中国纺织业的失业率肯定不止10%、15%,很有可能要超过20%或25%,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纺织行业“流动人员”的失业率有可能超过40%,只是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统计渠道而已,目前一些纺织、轻工行业内销订单回暖,一些停产数月或勉强支撑的企业计划开机率接单,只得到劳动力市场或其它渠道招聘,如果企业减员40%,而现在只需要招回10%的工人,不知算不算触底或回暖?
二、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为了应对汇率波动和外商走单赖单及其它风险,大部分出口型企业采取了投保追欠、重整贸易链、接小单短单和开拓新市场等种种办法应对,特别是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放库存”的惯例大打扣,由于“存货”不足,一旦来了相对大一点的订单,企业就要招人、开机、一阵忙活;企业接了订单也要集中突击生产,有的订单交货期比以往缩短了一个月左右以上,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只得用时间换利润空间,因此可持续性和后期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短期的“用工荒”只是企业“眉毛胡子顾眼前”的行为,据此判言纺织业回暖可能要“谬以千里”。更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回暖是政府给企业打气,提振信心的需要,有当年曹操“望梅止渴”的用意。来源:中国棉花交易网www.socotton.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