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或毁灭 中国玩具代工末路?
生意社9月4日讯 这家一直以代工为生命的玩具企业,因连续四次没有通过国际玩具工业理事会(ICTI)指定的第三方机构的验厂审核,而被全球知名玩具企业美泰公司踢出其OEM指定厂商门外。
伴随着佛山利达、东莞合俊、这些中国最知名的代工企业相继倒下,深圳阳光塑胶遭遇跨国机构勒索的苦痛或许不再让人惊奇,但阳光塑胶的困境再次揭示出中国所有代工企业面临的艰难抉择:要么将代工市场拱手相让直至穷途末路,要么调整被动姿态,寻求突围。
生存还是毁灭,这对阳光塑胶来说,真的是一个问题。
当8月份不少经济学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高谈阔论中国经济已经回暖的时候,在深圳龙岗区耕耘20年之久的港资企业阳光塑胶(下称“阳光塑胶”)正游走在死亡边缘。这家一直以代工为生命的玩具企业,因连续四次没有通过国际玩具工业理事会(ICTI)指定的第三方机构的验厂审核,而被全球知名玩具企业美泰公司踢出其OEM指定厂商门外。
阳光塑胶的悲剧并非偶然,它仅仅是近年来中国代工企业走向末路的一个缩影。从2006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备受关注的佛山利达、东莞合俊、崇高国际等一大批代工企业,或老板自杀,或企业倒闭,或陷入越做越亏损的泥潭。
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曾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中国代工产业链是否已经走到了末路?在这场难以为继的全球代工链条上,中国代工企业该走向何方?
全球代工史的中国轮回
企业代工(OEM、ODM以及“三来一补”等)并非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产物。
在二战结束后,欧美成熟的商业企业和品牌经过修整和重建,在此后短短20多年时间里获得了飞跃发展,于是在20世纪50~70年代相对和平的世界局势下,西方经济体迎来了20世纪的第一次繁荣,在纺织服装、消费电子、汽车、高新技术和日用品等产业上,逐步形成了欧美品牌主力军。
进入60年代至80年代,欧美企业不断高涨的人工成本,促使其开始寻找低廉的加工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地区逐渐成为这些品牌代工的主战场。特别是韩国,在这一波代工潮中抓住了机会,包括三星、LG等一批企业在早期也借助了韩国低廉的劳动力,在代工方面经历了产业链最低端的历练和“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品牌,也逐步在模仿中创新并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在这20年左右的亚洲首次代工潮中,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欧美品牌亚洲消费的主流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已将其自主品牌带进了全球经济发展潮流中,随着日、韩、香港、台湾等企业品牌全球销量的不断扩大,这些品牌企业的产能短板和高涨的人工等成本在鲸吞着他们的利润,转产成为这些企业继续发展和升级的迫切需求。
人工成本低廉,招商引资条件优厚,使中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成为欧美、日、韩及香港、台湾等经济体实现低端产业链(主要为代加工、“三来一补”)转移的最佳对象。而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物质匮乏,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汇入到东南沿海的开放前沿阵地,成为廉价的产业工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就在这样的人工低成本、用地低成本以及税收低成本中快速发展起来。
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2008年,代工模式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成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但最近几年来,这种代工方式日渐式微,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低效、低价值的产业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代工链条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