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纺企纱线报价“水分”大?
在坊间有这样一种看法:与棉企或纱线经销商相比,纺纱企业的纱线报价“水分”大,部分企业的报价能比成交价高出300-500元/吨,而高支纱更甚,多的能高出2000-3000元/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纺织企业的高成本、低利润造成纱线报价“水分”大。
最近这些年,纺织生产能力极速增长,全国的纱锭总数,由19世纪末压锭后的3400万锭,猛增至目前的1亿锭。其结果是,纱线供大于求,企业间竞争逐渐加大,直接导致了纱线成交价格(刨除原料成本因素外)的竞相下降。
但是,这几年,纺纱的非原料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因为劳动力、水、电、气等成本的上升而有所增加。而一些正规的企业在核算纱线价格时,是按照成本加上一定利润计算纱线价格,其报出的纱线价格,是一个算出来的价格,一个不至于亏本的理想价格。但实际成交时,由于同质低价竞争,市场成交价格往往会低于计算价格较多,这个差价就是所谓的“水分”。在这种情况下,纺企为了能尽快出货,周转流动资金,不得不随行就市,在报价的基础上,拧挤“水分”,降价几百元,高支纱甚至会降价几千元成交。降价销售的结果,是纺企利润的压缩、消失,乃至负利润。
所以说,这个“水分”就是纺织企业,欲得而又得不到的利润,乃至部分成本。
其次,价格高低代表质量水平造成纱线报价“水分” 大。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纺织产品也一样。一般我们根据纱线的报价,就可以大致了解到纱线的质量档次。所以一些产品质量档次高的厂家,明知价格卖不高,偏偏也喜欢将产品价格报的高些,以表示它的纱线质量好。因为,如果开始就报价较低的话,容易给客户造成质量不好的错觉。
但是,在主动权掌握在买方手中的当今,买方有更多的选择卖家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卖方为了能保住客户,最终必须选择与市场价格接轨,挤掉部分所谓的“水分”后成交,不然就有可能失去成交的机会。
因此,对于卖方来讲,最后的成交价格低,并不代表我的纱线质量差,你买到我的产品是物超所值的。对于买方来讲,通过还价购买到的纱线,也会感觉用较低的价格,采购到了价值较高的产品,货有所值,性价比高,会比较满足。
这应该也是销售的一个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