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庆:再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丝绸业
5、全国各省市及其企业的丝绸出口也很困难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整理的海关统计,上半年全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位居前10位的省市都下降,降幅最大的重庆市和山东省分别下降35.83%和32.79%,江、浙两省的出口额降幅分别为25.49%和22.47%。从全国真丝绸商品出口企业看,位居前10位的企业下降的有7家;位居前20位的企业中,下降的占75%。
二、茧丝价格既正常也不正常
上半年的茧丝价格,说它正常是因为它反映了原料环节基本面的部分实际;说它不正常,因为国际丝绸市场持续下滑,国内整个丝绸业的供求状况总体上也没有明显改善,而且上游原料价的不断上涨也并非是下游产品的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游产品的价格也并未作出相应的呼应,这显然缺少其内在的合理性。
根据对今年上半年真丝全商品进出口折丝量的匡算,上半年我国丝绸业内外销用丝量(长短纤维)最多4.5万吨左右,而可供应的长短纤维量却至少有6万多吨。这其中包括去年留下来的原料和各类丝绸产品,以及今年上市可供加工的春茧。可以看出,上半年尽管全国的蚕茧生产大幅度下降,但整个丝绸流通领域内供应压力依然较大,供大于求的状况总体上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一方面国内加工企业困难逐渐加大,原料需求也随之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因大部分销售市场需求急剧下滑,去年下半年生产出来的丝绸产品没能全部销出去,积压在国内;进入新的一年后,市场持续疲弱,订单不见增加,出口困难依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需求市场结构性的原因导致了我丝绸产品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加之国内产品间价格倒挂,产生了诸如高品位丝一时积压,或不得不当普通丝卖,以及绸缎和绢纺产品等滞销、库存增加等现象。还有,据报道,各地举办的各类规模的丝绸展销会,其中有的“上万款时尚服装以普遍低于市场一半,部分产品甚至低于一折的价格销售”,一次展销会让利超过5000万元,并称“韩版、欧版和港版等服装都积极参展”。有的展销会“品牌云集和清仓价格成了展会最大的特点”。从而“引发了市民的抢购风”。显然,这是“外转内”的不得已而为之。
以上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今年上半年我国丝绸供大于求的问题仍较严重,而且这又主要存在于丝绸中下游环节,并非表现在上游原料部分。所以,上半年我国的蚕茧供应偏紧,价格攀升,主要是我国庞大的缫丝加工能力与蚕茧生产和供应状况矛盾的反映。
按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2008年我国缫丝生产能力208.8万绪(其中自动缫占83%)的原料需求量来匡算,蚕茧供应缺口很大。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业内对今年春茧大幅度减产的预期导致了原料供应紧张的心理不断恶化,南方产区蚕茧收购一开秤茧价就较高,后来随着减产形势的明朗,茧价也被逐步推高。可是,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后道产品需求毫无起色,一时间茧与后道价格倒挂,丝厂进退两难,茧丝价格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基本处于相持、胶着或“茧唱丝和”的状态。那时,有些缫丝企业也曾有“抱团”停工停产,等待矛盾缓和的想法和动议。因为很多企业明白当时价格背后的风险,也认识到把风险留给未来,或扔给别人的同时,可能恰恰正为自己埋下隐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在各地交易市场茧丝近、远期行情引导下,丝厂老板们为“赚快钱”而对原料的渴望心理不断增强,从而就无暇顾及下游产品市场的需求了。即使那些被称为“开关”厂的,面对形势的诱惑,也急着找米下锅,根本顾不上煮熟的米饭是否有人要吃,走上了“豁出去,赌一把”的华山一条路。与此同时,业内还出现了惜售、囤货搏后市的情况。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熟知“物竞天择”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企业家,他们想抓住金融危机“弯道”超车的时机,通过行业洗牌,为自己发展腾出空间。
就这样,在上半年蚕茧供求特定基本面的牵引下,以及业内从众不理性和种种复杂心理推动下,茧丝价格由茧子开路,丝价被动,到相互影响、推波助澜,不断攀升。截止6月底,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近期合同订购收盘价,干茧和3A级生丝比年初分别上涨29.45%和18.68%;进入7月,价格上升速度加快,截止7月底,干茧和3A级丝收盘价比年初分别上涨50.1%和31.13%。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截止到今年6月底的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茧丝价格,其实并不很高,主要是由于原来的基础价位较低而涨幅较大,更主要因整个行业供求和终端市场需求方面的原因,前后道产品价格倒挂或反应滞后,其走势演变不合理,也显得不正常。人们清楚地看到,上半年我国茧丝价格的上涨,是蚕茧原料供应和缫丝加工能力需求矛盾的拉动。它既不是我国丝绸业整个产销、供求状况的急剧变化,更不是国际丝绸市场逆转向好的刺激。实际上,这仅是丝绸行业的局部“热”,其基础因缺少丝绸最终产品市场需求的支撑而不稳固,可视为疑似“虚热”。而且,发展下去,不排除给身处困境的中国丝绸业可能带来“堰塞湖”一类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