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60周年之80年代 街上流行红裙子
生意社9月14日讯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1985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很有趣却很意味深长的事——改革开放后第一支访问中国的西方流行乐队英国威猛乐队在北京演出,但首体观众席上的中国观众反映冷淡,表情冷漠,习惯了像开会一样坐在剧场里的中国人也像开会一样规规矩矩地听流行音乐会,个别观众响应乐队“煽乎”站到座位上跳舞,结果被警察带离了现场。西方文化在进入中国的初期遭遇的喜剧式尴尬在服装上也有反映,街上不但开始流行红裙子,还开始出现脏球鞋、牛仔裤与西服上衣及领带同时穿在一身的奇特装扮。
关键词:
奇装异服
所有在那个年代追求在穿戴上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可能都被扣过这样一顶帽子。批评的对象一般是喇叭裤、尖领衬衫等等,与这个词汇意义和功能都相当接近的还有“崇洋媚外”、“思想腐朽”等等。
《庐山恋》
张瑜扮演的一位年轻的女华侨在影片中每换一次场景就换一身衣服,在当时引起广泛议论。这部影片因此被称为解冻后的中国第一部西式恋爱片、第一部风光爱情片和新式服装展示片。
麦克·哈里斯
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半人半神的主角。这部最早在中国官方电视台公映的西方影视作品之一给中国人服饰带来的副产品有两样:一是大得有些夸张造型有些奇特、并且贴着商标的蛤蟆镜,另一个是裤管大得出奇、臀部包得很紧的喇叭裤。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