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特保案”恶化出口环境 纺织品或成下一个目标
生意社9月15日讯 输美轮胎特保案对市场最大的刺激其实并不在于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是市场心态的改变,一度被市场热捧的出口"复苏"概念可能遭到冷遇。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领先于全球,其中,出口复苏的预期成为重要动力,而现在出口环境的变化将使市场对于此类企业的判断无法再那么乐观了。
多年来,中国的出口商品不断受到反倾销、反补贴,但遭到特保却是头一回,以至于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决策前,市场中的大多数声音都持较乐观态度,认为即使奥巴马通过了对华的特保制裁,其制裁幅度也不会很大。
但奥巴马的决策表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各经济体不能再顾及以往"情分",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特殊的国内经济环境和压力下,作出看起来"短视"的经济决策的可能性在加大。
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1-7月份,中国遭遇"两反两保"调查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激增,涉案金额达92.34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05.06%,其中反倾销45起、反补贴7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出口型行业的风险在加大,这虽然不一定直接降低外商在华投资的总额,但投资结构将发生变化。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特点和竞争优势,外商在华投资的结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低端产品,靠低成本出口,而可能受到制裁的正是此类产品。从某个角度来看,此类产品出口风险的加大或许有助于我国投资结构的改善。
不过,对于在国外拥有工厂和产能的跨国公司来说,其可能调整在不同国家的产业分工和布局,采取交换不同下属公司的出口市场或者将部分加工程序转移后通过第三国出口,以避开中国直接对美出口的"风口浪尖"。而真正"受苦"的是出口型的中资企业。它们只能靠"练内功",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结构。
在这场"防守反击战"中,虽然商务部已经开始进行"反制裁"行动,宣布启动对美部分汽车和肉鸡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但毕竟是从其他行业中把利益"找补"回来,轮胎行业只能祈望"自我拯救"。
美国是风向标,接踵而至的是更多国家和经济体开始"跟风"。印度、巴西提出加征特保关税,在轮胎之后,纺织品成为下一个遭遇美国特保调查的标的,而这正是有着"出口复苏"概念的重要行业。最近,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石油用钢管征收最高达30.69%的临时反补贴税。
一位基金经理称,最差的情况并不是轮胎行业遭遇的重挫,而这可能预示着今后中国的出口环境发生变化,出口型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积聚。多位行业分析师表示,他们将调整对于其他出口型企业的风险评估,对相关企业的盈利预测和估值可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