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在京终评
生意社9月23日讯 9月3~4日,2009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在北京进行了最终评审。在全球经济形式企暖回温之际,面料设计大赛以其独有的方式对国产面料行业的现状做了最及时、最贴切的影射,也让国内外的专家评委对中国面料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创新热情被再次激发
上次面料设计大赛正值经济危机爆发之时,当时记者参加完大赛评审之后的最直观感想就是:经济适用型面料抢占市场。而这次记者在评审现场发现,面料企业的创新热情如同经济的走向,被再次激发。
首先是多种纤维混纺,多组分面料在参赛产品中比例很高。正如上海利丰商贸公司高级采购经理王吉所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羊毛、涤纶等混合在一起。首先说,这是一个卖点,而这样的产品市场究竟有多大,还需要继续研究,但中国的面料企业有了这个意识,正在打造这种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非常希望、也相信企业能做好。”
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穆爱琴熟知每一届面料设计大赛的轨迹,从参赛产品的角度看,给她感触最深的是:目睹了我国纺织面料行业的发展,每一届都比上一届做的更好。她特别提到,这次进步最大的就是棉纺面料。其中一款棉纺产品上加了一定比例的真丝以后,做出了真丝的效果。
对此,其他评委也表示,本次的参赛产品明显的比上届更具创意性,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纺织企业对面料创新和开发投入的激情相当大。虽然有些面料从“作品”转为“商品”,从大赛走向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企业敢于投入、愿意投入就会有最好的回报。
对趋势的体现更加明显
“更为关注环保”是在场评委对参赛产品的一致评价,这也正符合当前全球纺织品流行大趋势。
王吉说,在现场看到很多关注环保的面料,这比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比原来提高了。上海地素商贸有限公司张立伟认为本届面料设计大赛是对环保的理念的一种推进,这是大赛主办方应该去鼓励的。
另外,张立伟还表示,有些产品体现了趋势的走向,例如很多很薄、很透的面料,但这些面料还应该做成一个系列,这样产品理念更有支撑点,也会给服装设计师带来更多的灵感。面料设计师应该把流行趋势的关键点紧紧抓住,怎样体现工艺的难度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产品的时尚度和服用性。
上海美特斯邦威副总徐卫东认为,近几年面料设计大赛上的产品总是能抓住流行的“苗头”,例如前几年,刚开始流行金属丝,当年的参赛产品中就出现了很多的金属丝面料。本届也是一样,不但抓住了流行点,还在逐步向更高端转变,并让趋势体现地更为市场化。
国外评委增多融入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正如英国Jeremy Sunderland Textile设计师Jeremy Sund所说,以往他对中国面料的印象就是“复制”,但今年第一次参加面料设计大赛,就看到这么多、这么好的原创的面料,感到非常惊喜。面料设计大赛打开了一扇门,不但让国内的面料设计师更了解国际走向,也让国外的专业人士更了解中国面料。Jeremy曾一直觉得,“复制”是中国面料企业要走出的困境,但现在看到很多面料企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逐渐走进正常的发展道路,产品的颜色、原料应用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早已投身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斋藤光雄表示,现在在日本看到的面料产品越来越趋向保守,而在中国,则能够感觉到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越来越投入。身为七匹狼设计师的斋藤还表示,接下来中国的面料企业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样从审美、商业两方面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的开发。
WGSN亚太内容总监赵贵菊,新加坡人,她觉得能在面料设计大赛上看到中国很多本土的面料做的非常不错,这些产品有的是现在有市场的,有些则表现出很强的流行走向,另外还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富有天赋的设计。她表示,虽然其中一些产品还存在争论,但这不失为一个好现象,存在争论才意味着进步。
法国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北京)校长,资深服装设计师Zora BELMEJDOUB GERAULT则建议大赛主办方能给出参赛者相关的主题词,更利于参赛者找到设计的落角点和针对性。
采购商评委现场“选购”
采购商评委是面料设计大赛的一个特色,本届的几位采购商、设计师可谓是收获颇丰。
上海OTTO公司面料采购经理王歆是第二次参加面料设计大赛的评审,站在一个采购商的角度,她表示物美价廉的产品是她最感兴趣的,现场的很多参赛面料都可以激发她的兴趣。
徐卫东也说,今年有很多在成本上很有优势的面料,能够面向市场。另外他觉得,通过这几年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参与比赛的各种风格的面料越来越多,作为一名采购商,他希望大赛主办方把参赛作品更加细分,更有助于采购商评委的“现场采购”。
广东歌力思设计总监顾怡则觉得很欣喜,因为在这里她能找到很多适合歌力思品牌的面料,找到了可以做这些面料的工厂。她说,其中很多都是我所需要的概念,需要他们帮我做出来,接下来会和面料工厂进一步的沟通。
而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计文波自始至终以一名使用者的眼光看这些参赛面料,认为很多产品的创意都很好,都可以成为他的商品。当然他的实际行动也说明了这一点,评审结束之后就当场记下了很多面料的信息,堪称“现场采购”的最佳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