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60年:面料业从破土而出到参天大树
生意社9月28日讯 新中国面料行业的发展,从解放初期的蓝、灰、黑一统天下,到渐渐兴起的花布、毛呢面料;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业内有识之士提出以面料为龙头提升产业水平,到中国国际面料辅料博览会的日益兴盛和中国流行面料工程的逐渐壮大,业界一次次地提出面料要与服装同步发展、突破瓶颈、呼唤国产面料水平提升……中国面料行业就是在业界的殷切关注和期望下走上了一条开拓创新的大道。
将面料行业推上风口浪尖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蓝、灰、黑色棉布衣服是人们着装的主要选择;上世纪70年代,渐渐多了花布的踪影;改革开放初期,街上开始流行起“时装”……而现在,人们挑选衣服时考虑的早已不再仅仅是款式和颜色,还涉及面料的材质、工艺和时尚度。
创新,是产业不断前进的必经之路,也是产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如果说解放初期人们对衣着材质的要求还处在萌芽阶段,那么面料突破传统的创新则主要体现在最近的10多年里,面料的发展和创新获得了重大突破。
1993年,国内第一次由服装企业、面料开发专家、商界人士共同参加的“服装面料信息发布与开发结合研讨会”,首次提出在我国同步发布服装和面料流行趋势,建立新面料小样市场,形成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接受流行概念发布机制的构想,并得到了协会领导的支持。
1996年底召开的“中国1997春夏流行趋势发布会”首次有企业加盟。杭州凯地丝绸股份公司、济南元首针织股份公司、鄂尔多斯集团、江苏阳光集团等近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强劲实力的企业,参与了中国1997春夏流行趋势的研究、发布和实物样品展示。这表明,研究服装市场物流的结构、速度、价位变化及发展趋向,正成为企盼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家们高度重视的课题。
1998年10月,江西苎麻纺织集团和中国纺织报社共同举办了“井竹”品牌与苎麻文化研讨会,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在会上强调:服装与面料要协调配合,品种开发要放开思路。
1999年初,面料又一次成为纺织行业关注的焦点。在“1999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当时的国家纺织工业局提出了以面料为突破口,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出口服装面料的自给率由40%左右提高到65%以上,顶替进口面料30亿元。同时,作为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仙桃杯”面料设计与品牌研讨会召开。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针对我国面料产品创新作了重要指示:以面料为突破口,关键是国产面料要有创新,不能停留在“达到国际水平”的模仿阶段,面料创新不仅依靠技术,还蕴涵文化要素,在面料设计中,应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巧妙结合。博览会期间,“2000年春夏中国纺织面料与色彩流行趋势发布及流行面料入围产品展示”揭开了我国纺织工业在新形势下产品开发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