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挑出“中国童装名镇”
生意社9月29日讯 吴小章被誉为“织里童装第一人”。开始接触绣花,早在上世纪60年代,作为原轧村中学的教师,吴小章对绘画情有独钟,寥寥数笔,就能将一条龙、一朵花绘得栩栩如生。与其他人到处找“样纸”复制绣品图案不同,他都是自己创作图案。
上世纪70年代初,吴小章开始生产绣花枕套和帐沿,从制作到兜售,几乎都是他一手包办。他告诉记者,当时,卖一天枕套的钱相当于单位一个月的工资。“我每晚都趴在缝纫机上绣花,尽量轻手轻脚地不发出太大的动静。不料这秘密行动还是被公社领导得知了。”说起这段曲折经历,吴小章说:“没过多久,我的缝纫机、赶制了好几晚的枕套和帐沿统统被没收了,还遭到了严厉批评。”可即使是这样,吴小章还是没有停下生产,他借来一台缝纫机,趁着天黑又悄悄地开工了。
一开始,吴小章只是在附近村庄叫卖自己的产品,随着生意日渐红火,他把市场扩展至上海、宜兴等地。在村庄间叫卖,靠的全是两条腿,一天走上几十公里是平常事。有一次,吴小章在当时的常路公社叫卖时,却不想“自投罗网”问到了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结果被抓了个正着,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并保证不再搞“投机倒把”了才被放回来。
1977年上半年,已经走南闯北六七年的吴小章来到上海缝纫厂,他发现那里的绣品样式新颖、质量上乘,于是萌发了帮助该厂生产加工的想法。一回到家,吴小章就着手在村里创办绣花制品加工厂,还不远千里从江苏等地请来教绣花的师傅。这个村办企业一经筹建,就吸引了50多名工人,可是不到一个月,由于所加工的产品质量远远达不到上海缝纫厂的要求,匆匆倒闭了。说起这段短暂的“创业史”,吴小章还颇有些自豪,他说,起码这50多名工人经过他和绣花师傅的精心培训,大部分人也都从事起了绣花制品生产。
经历过数十年绣花制品和童装生产,如今的吴小章在织里镇繁华地带卖起了缝纫机。这位敢闯敢做的老人经历了织里人“一根扁担致富”的全过程。
链接
上世纪70年代,织里地区的部分村民自发做起了绣花枕套和帐沿。“一根扁担两只包,大江南北闯市场”,说的就是这些勤奋聪明、吃苦耐劳的织里农民,他们以自己强烈的想过好日子的愿望,打开了被捆绑在土地上的手脚。
而这项家庭副业也最终促使织里童装业厚积薄发,使织里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童装名镇”。目前,该镇已拥有童装类企业1万余家,高速缝纫机15万台,从业人员25万,年产各类童装4亿件(套),年销售超100亿元,销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