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60年衣着革命:从棉布到"的确良"到人造丝
数字
7尺Vs 14公斤
1949年,中国人均只有7尺布,全国居民衣着消费家庭人均支出仅6.5元。
1978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2.88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1980年,达到4.1公斤;2000年,达到8公斤,20年几乎翻了一番;现在已超过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7%,其中衣着用12公斤,产业用2公斤。从总量上,中国纤维消费总量是美国的3倍。
1981年,中国城市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7.56元,2007年上升到1042元;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4.74元,2007年上升到192.6元。从1978年到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按可比价,年均增长7.45%,高于全国同期生活消费6.95%的增速。
28.5万吨Vs 2389万吨
1978年,中国棉花产量为204万吨,2007年达到670万吨;1978年化纤产量为28.5万吨,2007年达到2389万吨;2007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31023.47亿元;全国纺织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33.69亿元;纤维加工总量3530万吨,比1978年的276万吨增长1179%;纱产量2014万吨,比1978年的238.2万吨增长737.8%;化学纤维产量2457万吨,比1978年的28.46万吨增长8533%;棉布产量485.77亿米,比1978年的110.3亿米增长340%;服装产量达到201.59亿件。2007年,全行业使用国产天然纤维约670万吨,直接关系到1亿多农民的生计。目前,中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纤维加工量占全球50%左右。
24.31亿Vs 1756.16亿
197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4.31亿美元,只占世界的3.5%;2000年达到530亿美元,占14.8%;2007年达到1756.16亿美元,约占世界的30%,比1978年增长7217%;其中纺织品出口605.43亿美元,服装出口1150.74亿美元。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2007年纺织品出口比重已上升到34.47%,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提升较快;出口服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中高档服装产品占40%—50%;从贸易方式看,纺织品服装出口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2007年一般贸易比重已提高到72.41%,加工贸易仅占21.23%;其中纺织品一般贸易比重达72.75%,服装一般贸易比重达72.23%。从2001年到2007年的7年,中国一共出口纺织品服装7354亿美元,是1978年到2000年这22年的1.64倍。
2000年,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12%,目前增至17%,增速超过衣着需求增长速度。(瞿剑)
延伸阅读
创新,从技术到装备
目前,纺织行业完成了以2010年前为重点阶段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确定28项重点技术攻关目标和10项成套技术装备的创新目标,并已取得重大成果。
2007年行业评审的科研成果中,143项获行业奖励;9项获香港桑麻基金科学技术奖;2项获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颁发的国家发明二等奖及4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十大成套设备有8种重点装备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装备研制目录。纲要中14种新型纤维都有可喜的小试、中试或产业化突破。棉纺织、丝绸、麻纺织、面料、服装、新型工艺技术以及环保浆料、新型染整工艺、高新技术加工工艺、生物技术、数码技术、纳米技术、微光机电技术、光化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ERP企业资源管理技术以及一大批高等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些大分子组装、改性高功能生物质纤维、智能纺织品、蚕丝基因工程等应用基础研究正顺利进展。
纺机业自主创新,更为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国产纺机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份额都有明显提升。纺机行业装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纺织工艺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棉纺设备中先进细纱机实现国产化,国产清梳联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数码印花及制网等一批新技术装备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印染后整理水平显著提高,国产印染面料质量明显改善。纺织面料出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7年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已提高到70%以上。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历史上是知名的,所以才有丝绸之路。
根据国际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衣着消费支出开始加快增长;达到3000美元以上,对时尚的要求提高——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这个阶段。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周璐瑛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人们又开始回归自然、天然材料,但化纤也没有一成不变,化纤材料正在朝仿天然甚至超天然功能方向发展,比如吸湿、透气、防静电、防紫外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