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风云60载漫漫时尚路 中国纺织由大变强


http://www.texnet.com.cn  2009-10-09 08:13:26  来源:服装时报 收藏

  60年国庆,60岁的新中国纺织业。

  生意社10月9日讯 回首60年的沧海桑田,作为中国纺织产业的领头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显得意气风发。

  他将中国纺织工业的60年历史分为“两个30年”——

  第一个30年:建成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第一个30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这30年中国纺织建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杜钰洲回忆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只有7尺布,做不了一件成人的衣服,也不够做一床被子,那时的情况可以说是“缺衣少穿”。

  建国初期,在世界封锁中国的不利条件下,在党的领下,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时,统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副总理陈云亲自到上海抓“两白一黑”,即大米、白纱布和煤炭。由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70年代,中央又决定大规模发展化纤,建立了四大化纤基地:上海金山、辽阳化纤厂、天津化纤和四川维尼龙厂。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基本满足了人民的衣着生活需求。同时,也建立起一批纺织基地,如河南郑州、陕西咸阳、北京,还有著名的“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当时纺织工业所使用的各种机械也基本是“国货”的天下。

  第二个30年: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

  第二个30年从改革开放后的1979到现在,这30年中国纺织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建成了纺织大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纺织品数量和消费量最大)。

  这30年有两个阶段性、标志性事件:一是实行了30年的布票在1983年取消,标志中国人的衣着消费从满足数量提高到对品质、品种的要求,而上世纪90年代更发展到对审美的要求;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中国从纺织大国转而建设纺织强国,进入“由大变强”的新阶段。

  杜钰洲认为,中国纺织工业已经进入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正面临三大历史机遇,这三大机遇成为中国纺织由大变强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杜钰洲分析: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快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国际化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就是纺织工业。2005年1月1日WTO“ATC(即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纺织品成衣协定)”终止,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配额取消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978年为24.31亿美元,只占世界的3.5%;解放初期所占比例更少;2000年达到530亿美元,占14.8%;2007年则达到1756亿美元,约占世界的30%。

  中国纺织行业出口还逐渐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截至目前,我国纺织出口一般贸易的比重已经增加到72.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中国纺织工业还具备整个产业链优势,产业链从纺纱、织布、染色到成品,和全国其他制造业仅以成品加工为主不一样。加入世贸组织后的7年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43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6倍,出口贸易额增长了2.3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22倍。

  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另一个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交流和跨国资源配置,改变了纺织产业的结构。中国不仅使用自己的资源和国际资源,还发展了跨国配置资源的能力。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占绝对多数,下降到仅占4.93%,比全国工业国有资本的比重21.26%低16.33个百分点;集体资本占2.58%;外资占37.24%。国有控股生产企业占全国出口交货值比重的2%,就业岗位占7.3%;外资企业出口占全行业的1/3,就业岗位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0%。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纺织产业大量吸收了海外资金、技术和人才。

  中国纺织产业跨国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有了重大发展,我们现在不仅“引进来”,还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在我们的纺织国际展览会中,700多户企业中29%有品牌出口;服装正在从加工贸易发展到OEM贸易再到品牌出口。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也有很快发展,目前不仅在周边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尼等有投资,也有品牌企业在日、美、欧投资。从家纺到服装都有这样的企业,比如家纺的“亚光”品牌在纽约、澳大利亚都占有重要地位,波司登在英国开有两个专卖店,其英国合作企业的87个专卖店中也都销售波司登品牌。

  二是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加快了中国纺织工业向创新性产业转变。

  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实体经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跨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流通方式变化,由此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中国在跨国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升级,从纵向分工向横向分工甚至部件分工转移;产业经济从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变;在世界经济中扩大了贸易投资,增加了就业和收入;与此同时,虚拟经济日益融入实体经济和消费人群的日常生活,不断增强了现代经济的活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杜钰洲  纺织工业  内需  形势分析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