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纺织服装:产业航母驶向世界
B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80年代末):“春燕”品牌开始打响
上世纪70年代末,江门市才办起几家生产手套、拼线、织布等低档产品的作坊式小型纺织企业,但设备不配套,又都是省内大厂淘汰的落后设备。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积极利用侨乡的优势,大量引进外资,江门市的纺织工业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具有棉纺织、针织、毛纺织、麻纺织、化纤、印染后整理、成衣制造等一定生产规模的纺织工业体系,成为江门市工业支柱行业之一。1983年开始,纺织品生产实行以销定产。1985年,纺织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众多新产品。到了1986年,我市纺织企业开始与境内外公司合作,引进先进设备。市织造厂与香港志诚贸易公司合作,引进针织布生产线;市腈纶厂引进意大利年产3000吨腈纶毛涤生产线;市棉织厂引进了丝绒装饰布生产线,其生产的AC20号菠萝绒布获省轻纺“四新”产品一等奖。
这一时期的代表企业就是位于江南新村52号的江门市棉纺厂。该厂1977年开始建厂,1980年首期年产1万锭工程竣工,生产的纯棉纱达一等一级质量标准;1981年完成第二期1万锭工程;1982年完成第三期1万锭工程。全部设备均为国内制造,年生产能力达3万锭;主要产品有纯棉纱、化纤、混纺纱等,均以春燕牌为注册商标。1986年,设立针织漂染车间,增置筒子纱染色、水洗设备,生产针织布及其漂白染色。1987年,厂区占地面积12.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18.62万元,职工2280人;主要产品产量有棉纱5278.40吨、筒子色纱548.51吨、针织胚布423.69吨、漂染色布203.92吨,成衣洗水64.57万件;工业总产值3173.04万元,税利679.43万元。
C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集群效应带来“万马奔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市纺织业进入了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时期。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开平涤纶企业集团公司等大企业已经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至1998年,市纺织系统有企业42家,工业总产值102.2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8.13亿元。
进入21世纪,纺织服装业开始以产业集群的模式集聚发展,在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2002年,开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2004年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江门市在鹤山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纺织化纤新材料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9月,江门市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产业基地”,江门市纺织化纤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篇章。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江门市已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纺织化纤产业基地。江门纺织产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分布在化纤、棉纺、针织、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等行业,已形成了涤纶(PET)、锦纶(PA)、丙纶(PP)、芳纶(Nomex)色母粒、经编毛毯、针织品、家用纺织品、牛仔布及服装、无纺布等全面发展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了从原料到服装的纺织产业链体系。其中锦纶切片、涤纶长丝、拉舍尔毛毯销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市现有新会美达、开平涤纶、鹤山美雅、广东彩艳等纺织企业1400多家,拥有“锦帆牌”锦纶丝等6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在江门的4家上市公司中,纺织企业就曾占了3家,“美达”、“春晖”、“美雅”美名传遍神州。2008年,江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5.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48亿元,同比增长17.21%。2007年,规模以上数据统计显示,江门市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占广东纺织行业的8.80%,排名第四;纺织服装、鞋、帽制造占广东省的6.36,排第六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
链条完整
优势凸显
开平纺织服装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在开平,无论是纺纱、织布,还是染整、制衣的企业都有,形成了纺织服装一条龙生产产业链。
开平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行业基础较好,产业链完整,高端化纤产品研发能力强、生产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开平纺织服装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牛仔服装业已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构筑起完整的牛仔服装生产链条。众多纺织服装企业组成了集纺纱、织布、整染、制衣、洗水于一体的纺织生产联合企业,企业足不出户便可掌握国内国际化纤纺织市场的各种最新信息,抢占发展先机。
目前,开平市近50%的纺织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织机无梭化率达100%。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形成从化纤生产到纺纱、织布、整染、制衣、洗水的完整的产业链,设备配套齐全,上下游产品完整。特别是奔达、富琳二大公司,形成了各自的生产特色,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开平的纺织服装企业正由加工型向“链式”产业的方向迈进,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型发展,已成为技术、人才、信息和物流的聚集地,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企业集群,目前正朝着国家乃至国际级水平的集聚化、产业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