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为建设强国加速调整振兴
生意社10月13日讯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市场一直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支撑着众多国内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美国金融领域的动荡传导至实体经济,加剧了信贷紧缩,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动荡直接冲击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失业人口逐步增加,消费需求持续下降。中国纺织业出口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美元持续贬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纺织业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亏本。金融危机对纺织品服装国际需求的影响并不限于美国市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经济联系紧密,欧洲、东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出口贸易占有重大份额的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纺织企业遭遇“黑色风暴”
2008年的春季广交会上,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贸业务代表沈志敏愁容满面,公司自2007年4季度以来,来自美国的订单已经减少了20%,而2008年是最难做的一年。国内外经济与贸易环境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原料成本、人工成本、政策成本、通胀压力等无不考验着纺织企业的运营能力。山东淄博兰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外贸代表张猛更是心急如焚:“现在已经不是你能不能赢利的问题,而是企业能不能撑下去的问题了。”在当届广交会服装展区,多数企业亦对当年的出口形势表示悲观。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56.23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仅增加了9.7%,出口增长不仅远低于往年20%以上的水平,较2007年全年18.77%的增长水平也大幅回落了9.07个百分点。
纺织企业面临的压力首当其冲是人民币升值。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元人民币兑1美元。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由于人民币升值的不确定性,企业用预期汇率与客户报价,有的客户不认,结汇时就会造成企业的损失。虽然明知道美元在贬值而欧元在升值,但公司又不能改为欧元报价,所以,人民币升值成为企业面对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压力。二是棉花、棉纱、面料、服装整个产业链层层传导的成本压力。2007年,原棉价格每吨上涨了2000元,导致棉纱价格上涨;企业用于燃料的煤炭价格从200多元/吨上涨至800多元/吨;而服装企业则承受着棉纱、化纤等上游产品提价导致纺织面料价格的上涨。三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堵住了许多用工漏洞,但也使用工成本上涨。由于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仅实施《劳动合同法》一项,浙江凯喜雅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开支每人每月就增加了500元。四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大国,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最大的市场之一。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明显放缓,美国的消费支出也在减少。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增幅从2006年7月的31.39%下滑到2007年12月份的23.97%,一直到2008年2月下降17.60%。五是出口退税降低。自2003年至2007年7月,我国3次下调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其中2007年7月的下调,服装、鞋帽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由11%调至5%。纺织服装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竞争异常激烈,服装企业在产品出口上缺乏定价的主动权,出口退税调整造成的成本上升很难转嫁,利润率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