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相信
中国是最大的品牌
中国原创品牌的崛起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联
生意社10月15日讯 “一年改变不如想象,五年改变难以想象,十年改变不敢想象”。在过去的60年中,世事变迁幅度之大让人恍若隔世。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丰富多彩的内容压缩在短暂的60个春秋之中,令人目不暇接。正是在这种超常规的发展中,中国纺织服装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这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毫无疑问,中国纺织服装业今天的辉煌无不来自于新中国60年的发展。
已故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说过:“我们活在什么世界,便穿成什么样子”。可以说,新中国60年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纺织品服装的变迁。
让我们穿越60年的时光,去重温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
两个30年
1949年~1978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1979年至今,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着战后经济恢复。纺织工业也不例外。1949年,我国人均棉布产量只有7尺,尚不够做一套成人服装或一床棉被。
【历史记忆】建国之初,中央派陈云同志亲自到上海抓“两白一黑”。所谓“两白”中的“一白”就是指纱布。当时,毛主席关心,周总理亲自抓棉花工作,主持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
新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建设,就是在这样一种内在基础薄弱、外有西方国家封锁的艰难情况下展开的。
在“一五”期间,除了向苏联学习一些建厂经验外,大规模发展和生产基地建设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去完成的。
我国先后建立了一大批纺织工业基地,如郑州、西安、咸阳、湖北、上海、天津、青岛、上海、北京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解决了人民衣着消费的基本生活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对民族资本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新的企业,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在“一五”期间,新中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从以修配为主到以制造为主的转变。
【历史记忆】在此期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的工厂,上海第一、第二机械厂,青岛第一机械厂和天津第一机械厂,改为国营企业,还接收了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厂、分厂和远东针布厂,改为公私合营企业,同时陆续建设了经纬纺织机械厂、郑州纺织机械厂和沈阳纺织机械厂等一批大型的新企业,壮大了中国纺织机械的制造力量。
1957年,我国逐渐恢复安东化纤厂(后为丹东化纤厂)和安乐人造丝厂(后为上海化纤四厂)。国家又成套引进粘胶长丝技术建设保定化纤厂,引进尼龙长丝技术建设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拉开了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人造纤维工业体系。国家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化纤、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
【历史记忆】1963年,我国引进日本万吨级规模维尼纶技术和设备,建立北京维尼纶厂。之后10多年,全国范围内“翻版”建设了9家万吨级维尼纶厂。
20世纪70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四家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我国化纤工业初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套引进大规模、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工程。
至“七五”末,我国已能生产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产能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我国纺织工业在第一个30年进程中的主要成就,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