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眼中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
生意社10月15日讯 每年的intertextile面料展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参展商和采购商,也成为很多设计师和研发人员的“淘金”宝地。展会上有大量的行业信息、市场资讯和前沿动态,因此对于服装设计师和面料设计师来讲,面料展绝不仅仅是一场融汇国内外优秀面辅料的大型采购会。
intertextile是国际化操作模式的“中国式”体现
孔祥光
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纺织品面料设计专业,1997年赴美国PACEUNIVERSITY培训学习色彩和广告创意。现担任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副经理和设计总监,中国流行色协会趋势研究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丝绸专业委员会流行色调研组组长。
intertextile面料展应该说是国内最专业、最具影响力的面料展会。
在我看来,国际化理念的引进是intertextile成功的关键,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的加入,为展会带入了国际化的操作模式。除此之外,国外展会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以上下游联展的方式办展,例如将花样、皮革、服装都放在一起,因为面料并不是终端产品,如果有了与下游的衔接,展示效果会更好,近几年在intertextile中就已经看到展商这样做了,将自己的面料产品做成成衣来展示。另外从产品上看,经过展会15年的潮流引领和理念灌输,虽然国内面料产品在创意上与国外产品还有所差距,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区域的流行趋势发布,也都基本能与国际接轨。
当然,intertextile并没有脱离中国本土市场,中国纺织行业经过30多年的贴牌加工生产,已经在产品本身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需要注重产业链末端的附加值,面料企业正是通过参加展会,在展品之外有了很大的突破。例如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在展位装修上更下功夫,对展品进行规划、分类展示,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拿出来,企业也正在营销方式和终端服务上努力做好,加上企业文化上的创意和推广,逐步做出品牌效应。
所以,我个人觉得intertextile展会是国际化操作模式的“中国式”体现。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模式和优秀展商,在产品设计、专业运作上给国内面料企业以启示,信息上跟国际流行趋势结合得也比较紧;一方面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对展商加以引导,从产品的质地、图案、原料搭配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引领着国产面料的一步步发展。
另外我觉得,企业的品牌运作是个系统化工程,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在某一点上与国际接轨,但整体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更需要面料展这样的行业品牌活动来带动其实现。
intertextile是高端产品与新鲜理念的“培养土”
崔游
首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曾任北京顺美服装有限公司首席设计,江苏阳光、天津三星等面料企业设计顾问,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艺术委员,现专注于“崔游设计工作室”。
因为一直游走在服装和面料之间,对于intertextile这个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面料专业展会,我一直都很关注。每年展会的变化、展品的变化和展商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我认为其中最值得说一说的就是通过展会,国内面料企业的高端产品和新鲜理念层出不穷。
经过在展会上的磨练,国产面料从质量到设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还停留在大众化阶段,与“高端”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经有几家领军企业脱颖而出,站在更高的角度研发面料产品,并且已经做得很好。这就是展会多年的导向工作起了作用。其实我觉得,产品开发和社会体制有很大关系,和当前的经济状况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开发新产品相对来说投入更大,而国内的大多数面料企业都是效益为先的,研发新产品就意味着在技术和设备上都要有所投入。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内的面料设计师还是做结构的多,在外观设计上自主研发的少,从服装出发进行面料设计的也比较少。但是这一现象正在逐渐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