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技艺流淌三千年 仅剩五人掌握双面绣
生意社10月20日讯 至少在3000年前,海南黎族妇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即麻纺织工艺,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千百年来,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从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品——棉纺织品的过程,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突飞猛进,从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贡品龙被的出现,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
时至今日,龙被技艺失传,双面绣技艺仅有5人掌握,黎锦工艺的濒危状态让人揪心。
曾几何时,蒙昧中的古人类开始了漫长的文明化进程,偏居一隅的海南岛黎族先民开始从野生树木中剥离天然纤维,捶打搓揉,捻线编织,为自己织就裹体御寒的衣裤,不经意间开创了纺纱织布的先河,更成为中国棉织业的鼻祖。
黎族织贝技艺流淌3000年
至少在3000年前,黎族先民就开始在美丽的海南岛繁衍生息,考古学家从岛内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石质、陶质的纺轮,说明3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即麻纺织工艺,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
海南岛也是我国传入和种植棉花最早的地区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是指海南岛黎族先民,“织贝”是指棉纺织品,可见2500年前黎族先民就掌握了棉纺织技术。
到了汉代,《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了:“汉武帝末(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这里“广幅布”是指棉纺织品——棉布,而“蛮”是指黎族,那时朝廷征收“广幅布”为贡品,不但说明了黎族棉纺织技术的先进、棉纺织品质量之好,更也说明了棉纺织技术已经十分普及,出现了“民皆服布”的文明景象。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罗文雄说,综合近年海南岛考古学、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推测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从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品——棉纺织品的过程,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突飞猛进,从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贡品龙被的出现,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
龙被技艺已经失传
龙被是黎锦中的一个品种,现存龙被多织成于明清两代,黎族人称之为大被、寿被或龙被,史书上称之为崖州被或崖州龙被,因其出自崖州且被面花纹是以龙纹为主体纹样而得名,是黎族宗教用品和民间精美的艺术品。
龙被因黎族支系和居住地区相异,各具特色,一般是由单联、双联、三联、四联、五联和七联组成,三联龙被是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一般长度在1.70米到3米,最长可以达到3.8米,宽一般在1.1米到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助纹样;五联幅和七联幅分别由五幅彩锦和七幅彩锦联缀而成,通常长2米到3米、宽1.5米左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莽蛇纹为主体纹样,黎族称之为“鬼纹”。
罗文雄介绍,龙被的织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囊括了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纺、染、织、绣的全部工艺,按照黎族传统,被选定制作龙被的黎族妇女必须来自世代都有子孙传承的家族。从七岁起她就要跟着母亲学习基本的棉纺织技术,直到她已经基本掌握纺织技术后,母亲才开始传授她制作龙被的技艺,并且还要在村里盖一间房,专门用于学习纺织制作龙被。
龙被的制作要由一个人来完成,从摘棉、脱棉籽、纺纱、染纱到织绣出龙被,大约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由于黎族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工艺的技术细节都没有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目前已经没有人能织出原汁原味的龙被,该技艺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