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法郎区棉花产量预期连续第五年下降
生意社10月21日讯 非洲法郎区(AFZ)是世界棉花贸易的一个重大来源,构成意义重大的比例。近年来,该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竞争对手。
2002/03年非洲法郎区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创下最高百分比。2008/09市场年度,该地区占世界产量的2.2%。在1065/66年和1999/2000年,马里所占的年产量比重持续超过布基纳法索。但是,2000/01年,两个主要的产棉国家在非洲法郎区的比重排名倒过来。此后,布基纳法索所占的年产量比重一直超过马里。贝宁也超过马里,成为该地区第二大产棉国家。
2009/10布基纳法索、贝宁和马里的棉花产量预期分别为875,000包,425,000包和325,000包。布基纳法索和贝宁将较上年的产量分别提高3%和5%,而马里的产量将较上年减少7%。根据2007 GAIN报告(SG7011),布基纳法索大约有350,000个棉花农场,农业工人接近农场数量的两倍。每个农场平均面积大约2公顷,每个种植者生产的籽棉大约2吨。
非洲法郎区产量在2004/05年达到历史最高,当年产量为490万包。但此后的年份里,产量急剧下降。2009/10年棉花产量预期较上年减少3%,至230万包。
非洲法郎区国家政治普遍不稳定。2002年战争之前,科特迪瓦被评为该地区第一大棉花生产国家。事实上,动乱前一年,科特迪瓦产量超过所有的非洲法郎区国家,只有马里除外。政治不稳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导致这个西非法郎国家的产量大幅下滑。而该地区的棉花生产一度非常稳定。在2009/10年度,科特迪瓦产量预期在175,000包,自内战开始之后,产量下降超过90%,降至近50年最低产量。乍得产量预期同样减少,这是又一个受到战争蹂躏的国家。自2004年以来,乍得的生产年年下降,2009/10年产量预期较上年减少11%。
非洲法郎区的棉花生产主要靠天吃饭,当地每年两个季节,即旱季和雨季。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如存储,灌溉,道路,通讯。天气影响,如2003年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和乍得发生洪灾,灌溉设施非常薄弱的国家偶尔发生旱灾,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生产力和总体产量。
其它阻碍产量提高的因素包括,相对便宜的化纤在全球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还有外部因素,例如,其他国家的农业和贸易政策,如印度和中国,他们近年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本国的产量,而相对的棉花价格却一直在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