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业:危机中谁能耐得住寂寞?
生意社10月22日讯 中国丝绸业目前所遭遇的,是“10年来最严峻的行情”。
确实,“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许多产业在金融危机中都遭遇了相当大的打击,丝绸业自然也不能幸免。
但是,对于中国丝绸业而言,困难从几年前就已显现。
当我国其它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在持续增长的前几年,我国丝绸出口的减少似乎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到2007年时出口量在总体上稍有恢复,但在2008年,尤其是进入第三季度后,丝绸市场就与其它商品一样,下滑情况日趋严重。其中对美国的出口,不论从单项服装还是真丝全商品的出口量,从2006年第一季度就已开始明显萎缩。
在采访中,当我们提起丝绸,纺织业内人士往往有着矛盾的情绪:一方面,它确实是中国纺织领域内值得骄傲的亮点;而另一方面,它所有的辉煌似乎都属于历史。
自豪、惋惜,欲发而乏力、困顿且期待,这也许就是中国丝绸业目前的尴尬境地。
美国《时代周刊》曾如此描述:“丝绸行业对中国具有实际和象征双重重要性。丝绸是中国最古老的出口商品,也是与国家身份特征和对外商贸活动联系最密切的一项发明创造。也许我们应该说:丝绸曾经让中国变得与众不同。因为,如同很多其他商品一样,中国的丝绸产量在世界范围内仍位居前位,但就质量而言则已被后来者所赶超。现在,中国丝绸的产量虽然最大,但最高档的丝绸却产自意大利。”
当业内老行家一手拿着意大利的丝绸,一手拿着我们中国的丝绸,感叹着“技不如人”时,个中滋味想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深深体会。
要振兴中国丝绸业!
这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压迫下的奋起口号,我们以为,这更是东方丝绸从早些年月起就开始在内心渐渐汇聚的最急切的渴望和呐喊,只是在这个特殊的经济时期“爆发”了。
于是,困中求变,政府对丝绸业的“振兴计划”出台掷地有声。
丝绸企业自身也意识到了,危机中若能把握机遇,或是产业崛起的契机。
外销遇阻,则提升产业链。不少业内人士都清楚认识到当下正是以较低成本修炼企业内功,做大做强企业的最佳时机。
开拓内销新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前进。中国丝绸业不论从短期急需,还是从它的中长期稳定角度看,努力扩大内需无疑是重要的主动之举。
在当前困难的环境里,虽然我们有种种理由来坚定信心,但实事求是地说,较早进入困难的中国丝绸业能不能同样率先摆脱困境,也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事实上,政府的政策从实施到见效不仅需要时间,而且每个产业情况和相关方对产业的观念、看法也不同,“阳光普照”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国际市场经济体的经济企稳之前,无论是人民币贬值,上调出口退税率,还是资金扶持等措施,尽管可以提振信心,改善生产经营状况,却难以即刻改变出口下滑的趋势。
一家大型丝绸服装企业的老总告诉我们,现在来看,行业走出低谷的迹象还未显现,也许这一阶段还要持续几年。
“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做事。”看似略显悲观的一句话,实际却是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沉淀。
事实上,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单纯做丝绸的大企业已经不多了,很多企业“广涉”多种产业,如房地产、物流、医疗等等,有的企业一有充裕资金,不是想方设法提升产业链、培养专业人才,而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房地产和证券的博弈中。
由是,这些大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消失不见,急功近利的心态显露无疑。这如何叫那些芸芸中小企业看得到领航的目标呢?
做企业,应当有信念,应当有远见。
正如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认为的,企业要迎来突破性的发展,一般都是在困难时期。夏天草木生长得很茂盛,于是无法分辨出哪一株更有生命力。只有在冬天才能看出哪株植物更抗寒。
同样地,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四次跨越式发展无一例外都是发生在经济萧条时期。
所以,金融危机将带来两个结果:行业经过洗牌,企业主体数量减少,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行业内龙头企业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提高。因此,有高科技含量,行业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望趁这个机会切到更大份额的蛋糕。
可见,真正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必然将是产业走出低谷时脱颖而出的胜者。
任何产业的发展路线都是呈波浪形的,低谷之后便是漂亮的阳线。
中国丝绸之路已走过几千年,之间跌宕起伏的过程历史可鉴。中国丝绸业的振兴若不在这一代人手中实现,或许就留待下一代人来完成。然而,如何缩短产业困顿的低谷期,就要看行业中人的眼界和作为了。
丝绸产业的复苏可能就在明年抑或后年,中国丝绸业中真正的龙头企业也将在那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