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石家庄老纺织工人眼中百姓衣着的60年变化
生意社10月28日讯 衣食住行,服装领先。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的60年里,服装自然有着丰富的发展过程。
73岁的郭缙武一家是个名副其实的“纺工家庭”,全家八口人,共有六口是纺织工人。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见证了石家庄市纺织厂60年的变迁。
生产设备的
科技含量更高
在位于棉二生活区自己的家中,刚刚从棉二工厂门前遛早回来的郭缙武兴奋地说:“和原来我刚过来时相比,现在厂区的环境、设备变化可真是不小,单是如今纺织设备的科技含量以前就不能比。”
1954年9月,18岁的郭缙武从天津国棉一厂来到石家庄国棉二厂援建时,已是机械五级工了。那时候怀着对拥有“十万锭车间”大型国棉厂的憧憬,他自愿报名来到了石家庄。和他同批到达的天津各棉纺厂的工人足足有五六百人之多。
刚来到棉二时,棉二还在建设中,厂区稍显得凌乱空旷,厂房的房顶和四周的墙都是刚刚建好。
从棉二建厂开始,就注意技术的改进和革新,在郭缙武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掀起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高潮,厂里也成立了科研组,开始研制自动穿筘、静电纺纱、布机纡库等革新项目。1984年9月,又成立技改办公室,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与改造。
“这样的改造真的很多,而且都是本着‘部分改造,逐步先进’的原则进行的,同时还添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郭缙武说,1997年自己退休后,也经常会听儿子女儿说起厂里的事。“现在的设备比我们那个年代还要先进,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更是大大提高了”。
现在的生活
不能单用幸福表述了
郭缙武和其他工友来到棉二时,宿舍还没有盖好。“我们刚来的时候就在厂区里面用苇席搭成简易的棚子,一百多人挤在一个棚子里。晚上一伸脚,就到棚子外面去了。”老人说直到1955年下半年,集体宿舍盖好后,他们才结束了住苇席棚的日子。
郭缙武于1956年分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并在1961年结了婚。1980年,棉二又给他家换了一套单元房。
已经很知足的郭缙武等到1998年正式退休时,又分到了一套如今住的两室一厅住房。
“现在的生活已经不能单用幸福来表述了。”郭缙武说,现在的纺织工和以前相比生活舒适多了。
服饰从单调
逐步走向个性化
可能是职业的原因,郭缙武很是注重衣服的布料和款式。他说,60年来,人们服装的材料从粗布衣到“的确良”,颜色从蓝、灰、黑到如今的多色彩;款式从中山装、西装到喇叭裤、健美裤,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各种时尚服装。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衣着也逐渐从朴素走向华丽。
郭缙武告诉记者,他们那个时候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就是说穿衣服都特别珍惜。“那时候衣服的颜色也是非常单调,基本上都是灰黑蓝白这四种颜色。大街上的人们穿得都很朴素。”如今走上街头,人们的穿着千姿百态,个性张扬。
“我们老两口都是在棉二上班,现在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是棉二的职工,”郭缙武高兴地说:“看到人们身上服饰的材质、颜色的变化,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这也是咱们国家走向富强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