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季度欧美对我纺服类产品召回通报情况简析
生意社11月4日讯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多样化,配额限制、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特保”等,如今又面临着屡遭召回的窘境。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大批金融机构的倒闭重组,失业人口的增加,居民消费的减少,使得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部分国家为保护本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经济利益,不断以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召回作为技术壁垒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被欧美等国家采用。
欧美召回通报数量增势显著
欧盟方面,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统计,2009年1~9月,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共发出通报1237起,同比增加21.16%,其中对华通报734起,同比增加30.37%。纺织服装类产品受到通报警告的数量激增,前3季度共收到通报153起,同比增加6.29倍,占全部对华通报比例的20.84%,而去年同期纺织服装类产品只占对华通报案件的3.73%,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相比增长趋势十分可观。
美国方面,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统计,2009年前3季度,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发出约307件召回案件,其中对华发出召回案件163件,占整个召回案件数的53.09%,超过一半。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发出21起召回,同比增加10.53%。
欧美两地区对我国通报召回的纺织服装类产品仍是以儿童服装为主,但也包括一些运动服装和特殊用途服装。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也十分相似,主要是存在窒息危险(儿童上衣和帽子的抽绳长度超标)、化学危险(被检出富马酸二甲酯)、致伤危险(儿童服装的腰部抽绳长度超标)、服饰产品中违禁使用偶氮染料等。这些被通报的产品,除涉及抽绳长度超标的儿童服装被责令采取改正措施外,其他各类产品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撤出了市场并召回已售出产品,尚未进入美欧市场的产品则直接被海关拒绝进口。
四原因频繁遭受通报
频繁的召回和警告已经使国内相关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在欧美市场屡屡遭到通报和召回的原因,可以归为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出口服装确实存在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二是,产品质量是合格的,但进口国的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不准确,导致了有关方面判断中国的产品不合格;三是,我国出口产品执行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对产品的质量界定存在着差异;四是,我国出口企业与目标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技术壁垒将成贸易保护主要措施
欧美等国自配额取消后为防止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其市场的冲击,先后出台和更新了10余项新规定,如REACH法规、关于禁用偶氮染料、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标准,还有每年都会提高要求的Oeko-Tex100认证标准。
不但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提出各种技术壁垒,连亚洲部分国家也提出相应的法规政策。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国,日本也将在2010年以法律形式要求从事化学品业务的相关企业就化学品产量、进口量以及用途等每年向政府报告一次,目的是对可能造成环境和健康危害的化学品进行严格管理。这项制度被称为“日本版REACH”。
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台,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和风险。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欧美等国为保护本国市场和利益,加大对我国输欧美纺织服装类产品的监管力度,贸易保护抬头之势明显,而各种技术壁垒则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贸易保护措施之一。
应对贸易保护的建议
从受到通报产品的召回原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和出口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生产和出口标准的滞后,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检测手段落后;认证步伐缓慢;缺乏强制标准和技术法规等。
为此我们对出口企业提出的建议是:
提高企业的产品安全意识,增加对相关标准的了解;加快技术进步,加大研发投入,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快速反应机制,善于利用国际条例和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有关国内国际生产出口标准的培训。
对政府机构和相关协会的建议是:
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及时跟踪国外先进标准的动态,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强化质量体系和产品检测、认证手段;认真应对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普及有关知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外交手段化解因贸易保护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形势;密切关注出口发展趋势,对目标市场产业结构和状况深入调查,互通信息,协调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