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信息化全面提速 产业扬帆力争上游
生意社11月9日讯 对于很多80后、90后,甚至是70后来说,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见过或者使用过“布票”。
其实,仅仅在20多年前,衣服还不是一件想买就能买的东西,没有布票,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衣服。
从1954年国务院发布《棉布计划供应》起,布票开始发放;到1985年,布票被取消。30年历史的布票见证了中国纺织行业的一段发展历程,小小布票的兴衰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老百姓非同寻常的“布衣生活”。
60年来,纺织行业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时代转换中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调整与变革,并在改革开放30年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就。
从“快速发展”到“结构调整”
中国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建国之初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工业行业之一。为了探寻纺织行业的发展与变迁,记者走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吴迪。
据吴迪介绍,由于建国之初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所以纺织行业在“一五”期间开展了大规模建设,除上海、天津、青岛等老基地之外,集中力量建立了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咸阳等一批新基地。“到1965年,中国纺织工业已经由解放前机械设备和大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工业布局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状态,转变为各种纺织、印染加工能力综合发展、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拥有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声誉。”吴迪说。
在文化革命时期,由于轻纺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对稳定市场、回笼货币、安排就业有重要作用,纺织工业还是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主要是以引进设备为主,建设了上海、天津、辽阳、四川四大化纤基地,扩大和丰富了纺织工业的原料资源,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纺织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1978年,纺织工业以满足内需为主,出口只占总产量的3.7%,约24亿美元。而到1994年,中国服装出口已经位列世界第一;199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双列为世界第一;2007年出口约占全球出口的30%。”吴迪介绍。
1999年完成压锭改造之后,纺织工业在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品牌建设、质量效益、出口创汇、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方面进步明显,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迅速位成为世界纺织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纺织工业虽然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又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任务,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既存在巨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IT力促创新
吴迪表示:“通过信息化构建新型工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进行单项的自主创新,更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通过集成的方式,将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生产制造、产业链整合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纺织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十一五”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系统;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
吴迪认为,这4项关键技术将形成行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化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