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绸都”怎样重焕生机
生意社11月11日讯 具有2000多年丝绸生产历史的四川省南充市是全国4大蚕茧基地和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2005年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南充生产的丝纺产品目前已达13个大类1000多个品种,有200多个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爱肤尔”蚕丝被更被誉为“中国丝绸一绝”。但近日记者在对南充市的采访中却发现该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当前首要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明显,产品销售压力骤增,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出口订单骤减”。人行南充市中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9年上半年,人行监测的9户丝纺企业中,除顺成丝绸和维多利亚纺织出口同比略有增加外,其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009年广交会上,南充6家参展企业所签订单不足200万美元,部分企业订单数下降近5成。同时,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内销压力也较大。
据调查,南充丝纺企业现有丝织机3723台,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无梭丝织机仅有100余台,占总数的2.68%,与全国同行业30%的占比相差较大。全行业中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大多为原材料和半成品输出,成为苏、杭等地丝纺服装企业的加工车间。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高端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影响发展的又一直接重要因素。
茧丝是丝绸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但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减弱。2009年1至7月,四川省干茧报价每吨上涨了1.2万元、涨幅达26.97%,桑茧丝报价每吨上涨2.5万元、涨幅达15.34%。目前,南充丝纺服装产业链多数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缺乏定价主导权,原料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调查的11户丝纺企业看,2009年上半年亏损面高达70%。另一方面,用工需求减弱,就业市场压力增大。受丝纺行业订单减少、出口量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等影响,2008年11月,南充市丝纺企业上岗人数下降到2008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企业减少用工1.3万人,降幅达31.12%。企业用工需求弱化,增大了就业市场压力。据南充市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显示,金融危机发生前,南充市丝纺企业求人倍率一直在4至5之间,企业很难按计划招收到合适员工。
在对当地企业的走访中,一些企业认为,汇率波动频繁,企业应对能力不足。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2008年8月底,汇率达到6.8左右,汇改以来名义汇率累计升值达19.26%,2008年名义汇率升值就达7%,间接提高了企业出口的外币价格,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与此同时,因整体议价能力较弱,致使出口退税政策作用发挥有限。2008年8月份以来,国家7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纺织服装行业4次,现纺织服装业出口退税率高达16%。但从调查情况看,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南充丝纺出口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整体议价能力较弱,出口退税上调的同时,外国进口商进一步压低进口产品价格,出口退税每上调一个百分点,企业最多能获益0.4个百分点。
许多丝纺服装企业表示,目前较为困难的融资仍是影响发展的主要掣肘。2009年以来,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南充市银行业信贷投放量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但丝纺行业贷款却呈下降趋势,8月末,南充市丝纺企业贷款余额同比降幅达42%。其原因是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资金需求与去年相比锐减;南充部分丝纺企业由于破产改制造成了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银行有“慎贷”倾向。
如何使“中国绸都”走出困境,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专家认为,加快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资源整合,提高产业聚集度是当务之急。只有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机遇,用好“中国绸都”名片,吸引沿海优质丝纺企业入驻,充分利用其技术和管理优势,才能加快丝纺行业的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重点打造茧丝绸和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链,实现原料供应、织造、染整和成品制造的一体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内引外联、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支持丝纺服装重点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建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逐步淘汰规模过小、质量较差的企业,实现行业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建设数个“国家级万亩生态蚕茧基地”,通过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栽桑养蚕的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保证丝绸企业的优质原料供应,推动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作用,促进企业以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为载体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形成技术、市场和信息共享、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增强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完善企业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方面,人行成都分行有关人士认为,应当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信用奖惩机制,提高企业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增强信息透明度。支持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积极争取优质丝纺企业上市融资。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有关政策,引导丝纺行业吸纳更多人员就业。积极培育扩大区域信贷市场,推动落实债券融资辅导制度,有效支持丝纺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集合债券,真正推动“中国绸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