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服装暗藏暴利 批发价每斤一元
记者暗访几处夜市摊点发现,5—20元的服装比比皆是。便宜得出奇,其来源是否合法不得不让人置疑。
5元服装热销夜市
夜市昏暗的灯火掩盖不住服饰的粗制滥造,翻看几件上衣后,记者发现不少毛衣已起球,领口面料磨损明显。
然而,如此劣质的衣服,在夜市上仍有人购买。“15元太贵了。”“要的话可以再便宜点。”昨晚,在一摊点,几名年轻女子忙着与摊主砍价。摊主一边反复强调价格便宜,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购买服装。“成批量找我买,算你很便宜!”摊主说。当记者问及哪儿来的货源时,摊主不愿多说其进货渠道,口称是质量不错的“广东货”。
过低的价位,令人不禁想起前不久位于风头浪尖的“洋垃圾”事件。然而,多数消费者与摊主心照不宣:“这种价格,还想要全新的?”几名顾客与摊主攀谈之时,背后有人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买低价衣服,小心患病!”
批发价每斤一元
“超低价衣服的货源无非两种:库存、二手垃圾服装。”在石狮市,从事10多年服装生意的张老板透露,工厂在清理库存的货物时,多以较低的价格甩卖,库存服装对人体并不会造成伤害。
然而,与库存货不同的是,携带大量病菌的二手垃圾服装(尤其是“洋垃圾”)侵蚀着人们的生活。据了解,“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一种俗称,指进口的二手服装,有时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的服装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服装。有些“洋垃圾”,甚至出自国外垃圾场或医院停尸房。
“这种交易往往是一环扣一环,大量的批发以论斤买卖,价格一般在一元每斤左右,比青菜还便宜。”一名曾经卖过洋垃圾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发达国家,垃圾服装处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埋在地下难以化掉,烧了又怕污染空气。于是乎,有人便将此倒卖回国,稍作洗涤熨烫加工处理后变“外贸转内销”,堂而皇之地在市场上销售。
须警惕病菌危害
无论是洋垃圾,还是国产旧服装,均有不少大肠杆菌及代谢物等存在于服装面料中。
据报道,此类服装穿着以后,很可能会使人感染各种皮肤病或其他疾病,有些病菌存在引发大面积疫情的严重危险,危及人类健康。我国有关部门严令禁止进口、出售进口旧服装。据北京市卫生检疫部门对“洋垃圾”服装做了一次检查,提取50件做样品,每件采样50平方厘米。经检验发现,有9件检出大肠杆菌,占检出率18%,1件检出致病的变形杆菌。
专家透露,服装材料中含有大量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最后很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这些病菌接触人体后,可能传染给正常人,这也是二手服装一直是被打击的原因。
辨别旧货有窍门
那么,市民如何辨别“物超所值”的衣服究竟是库存,还是二手垃圾呢?
“通过袖口、领口、腋下几处重点部位可辨别出服装是否有猫腻。”根据常年的执法经验判断,市质监局直属分局陈副局长分析,经过处理后旧服装的纽扣、金属涂层大多没有光泽甚至脱落,商标、号码和规格字迹较为模糊,有些服装有难以消除的污渍。
“注意查看吊牌,不要购买没有中文标识的国外服装。”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有关人士提醒市民,穿过的衣服与新衣服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时,流动摊点交易没有票据收发,消费者遇到纠纷时很难维权。
此外,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多数二手服装存在类似发霉的味道,如发现销售的服装仅有一件且有浓厚怪异气味的,应提高警惕,尽量少购买。(本报记者)
让洋垃圾不再出现
昔日,委托归侨买洋衣服的市民应该清晰记得,进口洋货当时何等受宠。如今,林林总总洋产品蜂拥而至,充斥着国内市场。洋货绝非都是好货,其中不乏已被国外市场摒弃淘汰的服装、电视及IT产品。
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流动的、二手的服装市场仍是一块无人监管的“处女地”:工商部门负责固定场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质监部门负责的则是生产领域产品生产,社区与行政执法部门管辖范围并不涉及具体商品质量……
存在难道就是合理?牟取暴利的商贩们也许这么想,交易买卖,你情我愿。这样的市场流通现象,初看并未危及他人,但其实却未必。
要铲除这一社会现象,注定是场持久战。要堵更要疏,位于终端区域的广大消费者们如能理性消费,昧心商贩即使想唯利是图也将缺少市场需求。而相关部门,要管,总可找到管的理由。
5元服装热销夜市
夜市昏暗的灯火掩盖不住服饰的粗制滥造,翻看几件上衣后,记者发现不少毛衣已起球,领口面料磨损明显。
然而,如此劣质的衣服,在夜市上仍有人购买。“15元太贵了。”“要的话可以再便宜点。”昨晚,在一摊点,几名年轻女子忙着与摊主砍价。摊主一边反复强调价格便宜,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购买服装。“成批量找我买,算你很便宜!”摊主说。当记者问及哪儿来的货源时,摊主不愿多说其进货渠道,口称是质量不错的“广东货”。
过低的价位,令人不禁想起前不久位于风头浪尖的“洋垃圾”事件。然而,多数消费者与摊主心照不宣:“这种价格,还想要全新的?”几名顾客与摊主攀谈之时,背后有人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买低价衣服,小心患病!”
批发价每斤一元
“超低价衣服的货源无非两种:库存、二手垃圾服装。”在石狮市,从事10多年服装生意的张老板透露,工厂在清理库存的货物时,多以较低的价格甩卖,库存服装对人体并不会造成伤害。
然而,与库存货不同的是,携带大量病菌的二手垃圾服装(尤其是“洋垃圾”)侵蚀着人们的生活。据了解,“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一种俗称,指进口的二手服装,有时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的服装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服装。有些“洋垃圾”,甚至出自国外垃圾场或医院停尸房。
“这种交易往往是一环扣一环,大量的批发以论斤买卖,价格一般在一元每斤左右,比青菜还便宜。”一名曾经卖过洋垃圾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发达国家,垃圾服装处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埋在地下难以化掉,烧了又怕污染空气。于是乎,有人便将此倒卖回国,稍作洗涤熨烫加工处理后变“外贸转内销”,堂而皇之地在市场上销售。
须警惕病菌危害
无论是洋垃圾,还是国产旧服装,均有不少大肠杆菌及代谢物等存在于服装面料中。
据报道,此类服装穿着以后,很可能会使人感染各种皮肤病或其他疾病,有些病菌存在引发大面积疫情的严重危险,危及人类健康。我国有关部门严令禁止进口、出售进口旧服装。据北京市卫生检疫部门对“洋垃圾”服装做了一次检查,提取50件做样品,每件采样50平方厘米。经检验发现,有9件检出大肠杆菌,占检出率18%,1件检出致病的变形杆菌。
专家透露,服装材料中含有大量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最后很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这些病菌接触人体后,可能传染给正常人,这也是二手服装一直是被打击的原因。
辨别旧货有窍门
那么,市民如何辨别“物超所值”的衣服究竟是库存,还是二手垃圾呢?
“通过袖口、领口、腋下几处重点部位可辨别出服装是否有猫腻。”根据常年的执法经验判断,市质监局直属分局陈副局长分析,经过处理后旧服装的纽扣、金属涂层大多没有光泽甚至脱落,商标、号码和规格字迹较为模糊,有些服装有难以消除的污渍。
“注意查看吊牌,不要购买没有中文标识的国外服装。”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有关人士提醒市民,穿过的衣服与新衣服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时,流动摊点交易没有票据收发,消费者遇到纠纷时很难维权。
此外,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多数二手服装存在类似发霉的味道,如发现销售的服装仅有一件且有浓厚怪异气味的,应提高警惕,尽量少购买。(本报记者)
让洋垃圾不再出现
昔日,委托归侨买洋衣服的市民应该清晰记得,进口洋货当时何等受宠。如今,林林总总洋产品蜂拥而至,充斥着国内市场。洋货绝非都是好货,其中不乏已被国外市场摒弃淘汰的服装、电视及IT产品。
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流动的、二手的服装市场仍是一块无人监管的“处女地”:工商部门负责固定场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质监部门负责的则是生产领域产品生产,社区与行政执法部门管辖范围并不涉及具体商品质量……
存在难道就是合理?牟取暴利的商贩们也许这么想,交易买卖,你情我愿。这样的市场流通现象,初看并未危及他人,但其实却未必。
要铲除这一社会现象,注定是场持久战。要堵更要疏,位于终端区域的广大消费者们如能理性消费,昧心商贩即使想唯利是图也将缺少市场需求。而相关部门,要管,总可找到管的理由。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