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下好纺织产业转移这盘棋
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同样具备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特征。产业转移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在企业向中西部省区转移的同时,东南沿海更多的还是实施省内转移。例如,江苏的跨江转移和广东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转移。不少企业出于品牌战略、控制终端市场的需要,逆向地朝发达地区转移,将研发中心、营销总部等迁往国内一线城市甚至发达国家。从这种意义上讲,产业转移并不单单只是流向凹地的转移,而是一种在市场主导、政府政策引导下的全面的产业布局。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各地政府,为推进产业转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2007年7月,中央出台“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将国内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大类。优化开发区的传统产业,可能转移到陕西、武汉、重庆、成都等一些重点开发区。
同年11月,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政策扶持和政策性贷款支持等手段,计划到2010年培育形成50个优势明显的中西部加工贸易重担承接地,使中西部加工贸易年进出口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例提高到5%。2008年,又确定新的22个地区为第二批重点承接地。
江苏早在2005年就推出了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重大项目优先在苏北布点,土地指标优先用于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奖励到苏北投资者。
2008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将珠三角传统低端制造业转移至粤北及东西两翼地区,腾出空间以吸引先进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进驻珠三角。
2008年,安徽、四川、湖南等省也相继出台了适合本省经济发展的产业转移相关政策,以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实质––
结构调整助推产业升级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强调,“纺织工业在中国国内的结构转移并不是现有制造能力的搬家,而是在转变发展方式指导思想下的转移。要防止重走市场自发性难以避免的粗放发展老路。”
首先是能够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决不能盲目、而应该有规划、有质量、创新性地承接并同步考虑到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今后更长时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面临了东部地区的直接竞争和挑战,同时也面临与周边地区和周边省份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在实施纺织产业转移中,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确定战略发展重点,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三是同时重视硬、软环境建设。在实施产业转移中,承接地除了完善园区交通、通信、污水处理公共设施、标准厂房,确保水、电、汽等要素的供应等硬环境的建设外,要更加重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以及政府办事效率等方面的软环境的建设。承接地的软环境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承接转移的诚意,而转入企业也更加重视承接地的软环境建设。因此,承接地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建设好。
“转移是表象,升级才是实质。产业转移的最终将落脚点必须放在完成产业升级上。”王天凯指出,这次纺织产业转移根本上应该是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率先升级而带动的产业转移。因此,要研究并总结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总结适合当前中国纺织大环境的转移模式和途径。东部地区的大企业、骨干企业必须在实施转移同时,在模式创新上、营销和研发创新上能够实实在在的探索一条路子,以完成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