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衣贵,谁为紫服推波澜
生意社11月25日讯 《韩非子》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衣服料子一样,仅颜色不同,相信其保暖性、实用性不会有啥差别,可为啥五件纯色衣抵不上一件紫衣的价值?用今天的眼光看,齐桓公在当时拥有明星效应,由此引领了齐国穿紫衣的风尚,紫衣顺势而涨情理之中。
事实上,从更深层次上讲,有的衣服卖的不单是使用价值,更卖的是流行和时髦这些附加值。这时,穿衣用来展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于是乎,紫衣再贵,依能“尽服紫”。
显然,武汉百货业刮起的“提档升级”旋风“包装”出更多的“紫衣”。说白了,无论优化购物环境,还是提高品牌入驻门槛,硬件、软件升级的成本终会以不同形式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品牌经营更从中起到了媒介作用。
凭借企业实力和信誉,一些真正的名牌服饰由于蕴涵较高的“附加值”,卖得高也是“周瑜打黄盖”,可为啥“知名度不太高的服装也动不动就2000元往上走”?“一搞6折以下的活动根本不可能有钱赚,只有在新品上市时把价格调高”道出了猫腻,正是一些服装厂商盲目跟风造“名牌”,甚至采用“撇脂定价法”,即将产品的价格定高,一来用高价编织产品“高档品牌”的外表,同时也对那些赶时髦的消费者狠宰一刀,待同类新品铺天盖地时,然后大搞打折促销,再赚一笔。
而很多消费者由于对服装真正的价值判断不准,受“便宜无好货”观念影响,惯于按价论质;另外,在“紫衣”广告的狂轰滥炸下,一些具备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受“品牌”蛊惑,“攀比心理”下,将穿衣与身份盲目结合起来,本是穿衣的民生需求甚至被扭曲为奢侈品消费。
“提档升级”风,难免助长“紫衣”盛行,可大多数老百姓逛商场买东西,并非追求“品牌”,而是期盼“物廉价美”,可面对满场的“高档服装”,何以一点自由选择的余地也没有呢?难道只能闭门不入?穿衣戴帽虽跟肉菜水电不一样,但也事关民生,只涨不跌,节节攀升,影响市民的幸福指数。虽然是放开的市场价格,也应有度,有道,漫天要价为哪般?商场服装可不能简单异化为“贵”的“高档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