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中国棉农已丧失一半市场机会
生意社11月28日讯 最新调查显示,贸易自由化并没有为中国棉农带来更为稳定的生计发展途径,相反,由于受进口棉的强烈冲击,短短几年间,中国棉农已经丧失了一半的市场机会。
27日,由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和乐施会等单位撰写的《2009年多哈回合谈判重启——中国棉业依然步履维艰》报告出炉。尽管该报告尚处征求意见阶段,但已经得出上述基本判断。
乐施会项目官员刘源博士对CBN记者表示,“总体而言,入世后中国棉花市场价格、种植面积、产量和棉农收益等呈现全方位动荡不定,甚至总体下降的状况。”
上述单位近期对中国7个棉花主产省、自治区的相关棉农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令中国棉花进口急剧增长。2008年中国棉花进口量是2001年的19.5倍;棉花产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增加,2002年至2007年,进口棉占中国消费总量的20.2%,最高时达到31.7%。与此同时,国内棉花自给率由99%下降到77.6%,最低时降至64.9%。
“入世后中国国内棉花新增需求的近一半被进口棉占领,其中又以美国棉花长期居进口首位。”刘源称,棉花大量进口意味着中国棉农丧失了近一半的市场机会。
调查还显示,由于入世后棉花价格波动不定,2002年至2008年间,中国棉花收购价格年均波动幅度超过12%。动荡的价格带来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随之变动,而棉花价格的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升使棉农植棉收益总体下降。
报告称,在中国国民经济、城乡就业、农村发展及减贫工作中,棉花均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2008年,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占中国最大净创汇行业——纺织业出口额的37.4%。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费国,至2008年,中国棉花进出口总额累计已达到181.36亿美元。
统计显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棉花产业从生产、流通直至加工均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每年约5000万至6000万农村劳动力直接参与棉花生产,3000多万农户、1亿多农村人口以植棉为生。2008年纺织业吸纳2000万从业人员。此外,新疆等棉花大省区每年提供的数百万个季节性采摘棉花的就业机会对于西北贫困地区也非常重要。
报告称,中国棉花主产地大多位于中部、西部贫困地区,东部棉区也属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棉花生产对于区域经济贡献较大。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13个生产棉区中GDP排名列全国15名之后的有8个省、自治区,农民人均收入列全国15名之后的有7个省、自治区。棉花产值在主产省区农业产值中占有重要比重,高者如新疆在2007年达到60%。
与时同时,棉花也是中西部贫困农户重要现金来源。7个主产省、自治区被调查农户家庭现金收入的35%以上来自棉花,新疆南部地区高达70%以上。
“棉花是个非常恰当的案例。”刘源认为,从中可以反映出大宗农产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必须享有本国粮食保障、生计保障和农村发展的权利。
世贸组织的多哈发展回合谈判承诺,在进一步贸易自由化之前,必须处理好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利益不平衡问题,特别是正视发展中国家在履行世贸规则中的困难和发展需要。
“但值得提醒的是,自2005年香港世贸部长级会议后,美国和欧盟不但延续扭曲贸易的不公平补贴,还阻挠发展中国家制定有效的特殊与差别对待措施,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继续承受着市场开放的巨大风险。”报告称。
上述三家单位建议,中国应加紧调整和充实国内农业补贴方向及内容,完善进口管理办法,以稳定棉价并保护棉农利益。在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中,坚持大幅度削减和限制发达国家在国内支持的数量和使用方法。同时建立有效的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保障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和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