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年,摘花人还会笑得那么灿烂么?
生意社11月30日讯 这是11月25日的甘肃兰州火车站,大批进疆棉农返乡的情景。在新疆的棉田里忙活了两个月左右,每个采棉工可以实现3000到5000元的收入。尽管很辛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灿烂而满足的笑容。甘肃省劳务部门介绍,今年甘肃前往新疆的摘花人达到50万人,采棉工挣回了两亿多元。
摘花人及棉农的笑容,源于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棉价。随着国储棉成交价格的一路上涨,目前新疆当地的棉花现货销售价格基本都在14200元/吨以上。加上农发银实施到位的优惠信贷政策,棉农的收益得到了有效保证。眼下,许多新疆的农民都在盘算着,明年是不是要多种上几亩棉花。
但是想要让棉农们的笑容如棉桃般绽放,并不轻松。
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纺织行业冲击很大,产业下游的棉布、服装的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棉纺织行业回升颇为艰难。过快上涨的棉价必然是向下游传导,如果后者不能有效消解,产业的风险将集中在中间的流通环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棉花收购多渠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一方面是大量民间资本、商业资本介入棉花经营领域,另一方面则是农发行的信贷资金仍然发挥着收购主渠道的作用。政策性与商业性成为矛盾,购销环节的风险就会逐步积累。
从长远看,居高的收购价格如果超出了下游产业的承受能力,有效需求难以启动,显然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引起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最终伤害的,是棉农的利益。
棉价的高企,或许有更深远的背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的黄金、原油、铜、铝、锌等基本金属以及大豆、玉米、棉花、白糖等农产品价格均大幅走高,这样的资产价格上升,或许可以乐观地认为是经济衰退阴影渐次褪去、复苏曙光冉冉升起的成果,但从某种角度看也可能是透支未来实体经济的复苏成果,为下一步的经济运行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其中的隐忧,不容忽视。
想要来年的广大棉农还有这么灿烂的笑容,除了要合理安排棉花生产、优化布局外,还要建立稳定的棉农收益保障体系,比如实行直补、最低保护价等政策措施等,此外还要组建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应对棉企“小、散、乱”问题,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总是,尽快建立棉花产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个方向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