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中国纺织服装业开始新一轮的价值探寻
生意社12月3日讯 “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我们要做到‘昨日无悔,今日顺利,明日如意’。”近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中国织造名镇”王江泾举办的产业发展论坛上这样说道。
这句颇带感性色彩的寄语,令与会的许多嘉宾都心生触动。并不轻松地抽离“金融危机”的阴霾,伴随着无数次对昨日的反思、今日的践行以及对明日的观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价值探寻。
尽管,针对金融危机是否“见底”的争论依然余波未了;不过,在孙瑞哲看来,“信心”的乐观基调,已经以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渗入产业的内在肌体。基于此,他非常乐意以审慎的姿态,给出产业未来走向的两个“预言”。
第一个预言指向的是“出口”。孙瑞哲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是8.5%,客观预测,今后产业对外出口会告别“出口高增长时代”,进入对外出口的“平稳发展期”。
“比较客观的预期是今年出口出现负增长,而‘十二五’期间出口增速将会保持在5%,这是2011年~2015年发展增速的一个总趋势。”孙瑞哲表示。
第二个预言指向的则是“内销”。孙瑞哲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内销比重在不断扩大,规模以上企业内销比重首次历史性地突破了80%,进入8月份之后,随着经济的回暖,这个数字还将“有所提升”。1~8月份,在整个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中,内销比重达到了79.5%。
“我们预期,到了2010年底,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规模以上企业的内销比重将达到83%。到2015年末,将有可能突破85%,甚至之上。内销将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最重要的一个战场。”孙瑞哲说道。
乐观的基调,同时源于对“消费潜力”的看好。孙瑞哲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中国人均衣着消费是7.5公斤,到了2008年,达到了15公斤。8年之间,人均消费翻了一倍,按照这个趋势,随着内需市场的扩大,这个势头还会继续增加。
“我们预计,到2010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会达到16公斤。每年基本会保持在4%以上的增长。从人均衣着消费来看,预计到明年,国民每人会达到773元,到了2015年,全国人民衣着人均消费将有可能突破1000元。”孙瑞哲补充道。
这是两个令人振奋的预言——“明日的如意”似在咫尺之间。不过,孙瑞哲同时给予了预言以理性的注解——对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单凭“信心”护驾未免过于理想主义。预言的实现,离不开关于产业、市场、模式的“价值三维”。
产业维度:“产业集中度”的大势所趋
从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企业员工数量以及销售额的数量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大局已定。并且,这也将成为今后至少5~10年内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汇。
在孙瑞哲看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于:对“产业集中度”趋势的正视与借力。
“以往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它正在逐步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赢利结构的平衡发展所取代。”孙瑞哲表示,这个过程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孙瑞哲观察到,近几年,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目”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成为了产业集中的一个力证。
“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目是5.17万家,销售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到了13%。而2003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8.8%;3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数量,2003年是2.11%,2008年占到了3%。”孙瑞哲表示,“另外,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企业,2003年是0.96%,2008年则达到了1.5%。”
第二个集中度体现在“企业员工数”。孙瑞哲指出:“1亿以上的销售企业,在2008年雇佣了全行业近44%的员工。而在2003年这个比例则是38.6%。3亿元以上的销售企业雇佣员工数,2003年占全行业的18.02%,去年则占到了24%;5亿元以上的企业,去年同比数据是16%,而在2003年,企业雇佣员工数不过11.2%。”“销售额”的比重,成为了孙瑞哲给出“产业集中度提升”判断的第三个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