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升级“再出发”锻造城市竞争力
在常熟,转型升级正在变成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和行动。
“在苏州所属县市中,历史上常熟的条件最好,就在十几年前我们还领先人家一大截,今天我们虽然与周边兄弟县市并列全国百强第一,但是我们明显感觉自己落后了,必须紧紧抓住这一轮危机之后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赶上来!”常熟市委书记王翔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场决定未来命运的转型。
升级“冷思考”,传统产业不是转型发展的累赘
常熟市委办提供的调研结果显示,常熟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泾渭分明,优势是,民营企业活力十足,传统产业基础强大,品牌众多;不足之处是,新兴产业还不成气候,企业规模偏小,龙头项目不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最大的传统产业也存在层次不高等结构性矛盾。
以常熟的支柱产业轻纺为例,它是策动常熟工业起飞的最早动力源,在过去的30多年中,它为常熟赢得了令人尊敬的声誉和地位,但去年以来,却呈现产销滞增、效益下滑趋势。这个产业的突出问题是产品开发能力偏弱,技改投入总量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的棉纺设备至今在行业中仍占50%左右。这与常熟在全国百强县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转型怎么行?
常熟的转型,首先要在传统产业上做出好文章。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弃”还是“提”?
常熟的传统产业有不足,但绝不是转型发展的累赘!
王翔说:“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服装、冶金等传统产业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都仍将是一个优势产业、富民产业,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没落产业、夕阳产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它们尽快实现提档升级。这个工作做好了,常熟的转型就成功了一大半。”
转型“再出发”,“乡土品牌”直指创新环节
谈到当下这场产业升级“总动员”,常熟分管民营经济的副市长陈惠良认为,早在危机到来之前常熟相当一部分传统优势企业已完成从加工、生产环节向品牌、设计环节的“惊险一跃”,成功实现了第一次转型。“在经历金融危机洗礼之后,这些企业开始更加自觉地把精力投入到创新环节,可以说是一次转型的‘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