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商务厅:俄打击灰色清关促我传统产业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26日消息 俄罗斯重拳打击“灰色清关”、永久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对我国不少以出口俄罗斯为主的企业,带来了不小影响。成都鞋业,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标本。
“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对成都鞋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成都市制鞋产业协会常务会长彭军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鞋产品生产基地和采购地,聚集鞋企1100余户,配套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了30余万人。
作为我国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同时已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鞋业,该如何在金融危机与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的双重打击下实现突围?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刘欣。
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已成规模
《21世纪》:今年1-10月份,四川省的鞋类制品累计出口4.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7.9%,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组数字的?目前,制鞋产业对于整个四川省来说,其作用与地位如何?
刘欣:制鞋是四川省一个非常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年以来,沿海的部分制鞋企业转移到成都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当中有工厂的转移,也有订单的转移,这是造成今年出口增长比较快的主要原因。
我们一直这样看,四川除了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以外,我们的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还有其它生产要素的成本都比沿海的要廉价,所以我们还是想发展四川的制鞋产业,像制鞋、家具这类的产业都是四川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对解决四川的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推动四川的出口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这一块地方政府是非常支持的。
《21世纪》:在国内鞋业“东鞋西移”以及四川鞋业“西鞋东移”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主要是来自什么方面?目前的转移情况如何?
刘欣:今年以来,一些沿海的贴牌生产企业都已经转移到四川来了,同时,本土的企业也开始懂得利用生产的优势以及成本的优势,将沿海的订单转移到四川,所以是两部分的转变,一个是生产布局的改变,另外一个是订单的转移。
四川鞋业都是外向型的,长期以来四川的鞋都是以一种内贸式的、或者叫边贸式的国内供货方式,然后通过其他的省份卖到国外去。所以出口的四川鞋有4.9个亿的样子,但实际上它的生产能力远不止这个,大约有十多二十个亿,但大部分体现在以边贸和供货的形式出口。我们有生产,但是营销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以后要让四川的制鞋企业在沿海设立窗口,来营销它们的鞋,增加他们对外交流的机会,促进鞋的出口。
“灰色清关”:中国传统产业再探突围之道
《21世纪》:对于四川的制鞋产业来说,什么是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刘欣:渠道。以前四川的鞋很多都是依赖中间商给他们样板、订货,然后自己生产,像国际营销这一块,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做,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制约。不能够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特别是俄罗斯大市场的关闭,对生产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虽然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营销的渠道关闭了、限制了。今后,四川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工厂走出去,主动地跟国际市场进行交流,一个是促进品牌、生产,另外一个就是把营销转化为出口的优势,这都是我们业界以及政府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1世纪》:在你看来,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对于四川鞋业的影响怎样?从这个事情来看,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该如何实现走出去?
刘欣:我们从俄罗斯的海关统计来分析的话,今年1-10月份也是有很大的下降,我说的是正规的贸易,这说明俄罗斯的需求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有的,金融危机对外需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成都的鞋以前比较依赖于俄罗斯和东欧市场,大多是中间商在俄罗斯开设的当铺和卖场,以批发的方式把成都的鞋销售出去。
所以,在我看来,大市场的关闭比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要大,因为成都鞋一向都是通过这种国外的大卖场,然后由中间商进行分销,(市场)关闭了意味着渠道的消失,这是十分有害的。另外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其收款也是受到影响的,虽然不是直接的损失,但有些工厂还是会存在发了货却收不到款或者延缓收款的情况。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次的冲击的确是加快了四川鞋业的升级以及转型的。这个要两分看,一是我们长期依赖的渠道断了之后,就会逼迫企业去重新思考,在目前金融危机以及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的现实下,寻求他们自己突围的方式。
同时,我们也鼓励企业多参加国外的展会,包括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的一些展会,让他们直接面对采购商;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在沿海建立一些窗口,毕竟直接到内地的采购商比起到北京和广州的采购商要少很多,长期形成一种窗口,让企业的产品可以长时间地展示在采购商的面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的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