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在危机转机交替下前行
生意社12月23日讯 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
中国服装业,今年初以来是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
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上升、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正在全行业陷入冬天的萧条时,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服装业作为出口大户再次面临严重冲击。
一家在东莞的台湾服装公司,2007年实现收入1.2亿元,2008年12月份开始下滑,当月亏损2155万元人民币,今年1月单月亏损额扩大至2433万元人民币。
年初,在绍兴柯桥商业区,大大小小的纺织公司与门店鳞次栉比,但多数门庭冷落。少数商铺里也仅有两三位工作人员在空荡的办公室里闲散地聊着天,谈到生意时大多唉声叹气。
经济衰退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欧洲上空,受购买需求锐减影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受到明显冲击,继而对欧洲市场渐渐失去信心。实际上,正是金融危机改变了欧洲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优质优价的中国纺织品服装比原来更受欢迎。显然,这种仍在上升的趋势将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挺进欧洲市场带来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也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市场提供了有利机会。然而,面对正在调整中呈现新格局的海外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是否已经了然于胸?“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欧洲、日本。无论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大,市场主体的格局在短期内都不可能改变。”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徐迎新在分析国际市场趋势时强调。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统计数,也进一步印证了徐迎新认为出口企业应坚守欧美市场的判断。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前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表现均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其中欧盟仍然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487.8亿美元,下降20.2%,降幅低于我国对外贸易总体降幅7个百分点。
尽管目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如何发展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中国经济逐步向好的过程中,服装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作为第一民生产业,服装被称为永远的朝阳行业,国内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需求,还远远没有完全发挥潜能。尤其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这对服装行业来说,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开拓农村和小城镇市场,需要认真研究,规划实施。
现在中国服装在国际面临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在国内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还有,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发展品牌基础薄弱,这些因素构成对服装业的尖锐挑战,只有毫不动摇地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这场危机中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由于缺少品牌价值,中国服装目前只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要想获取更大的附加值,品牌建设已成当务之急。金融危机以来在产业萧条的背景下,一些具有较好品牌价值的企业,没有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得到了更大发展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从目标来讲是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对于纺织服装的新的需求。一个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往往会带来新的消费领域。如果抓住这个领域,对全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金矿,会带来很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