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企业今非昔比“打洋工”悠着点来
生意社12月23日讯 深圳时装周上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品牌托管商,专门给国外的服装品牌寻找中国代理商或者买家,经济危机以来,他的海外客户陡然增多,不过生意却并没有因此而见起色。因为虽然来自中国江浙一带以及广东的老板出手阔绰,有意掏腰包者众多,但顺利达成合作意向的却寥寥无几。国外品牌不但在利益上难让寸土,在情感上似乎也踟蹰于门不当、户不对,认为中国水土养不好洋牌子。
国外服装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掀起了一股淘金中国的热浪,在站稳脚跟之后大举削砍国内代理商,但一场经济危机,又让老外惦记起中国市场来了。再进中国,意大利、法国的现代时装文化何其久远,商业时代何其漫长,眼光自然还是高的。不过,中国服装企业的眼界和理念却今非昔比,在打洋工的问题上不能再被轻易忽悠。
首先,外来和尚不一定会念经。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极具实力的直接投资型国际品牌企业,比如法国的LVMH、PPR或PRADA,以及在中档领域的连锁店品牌,比如ZARA、H&M等;一类是大量的欧美时装品牌企业,他们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在中国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进入中国后还需要做大量的推广工作,产品虽有特色,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
其次,代理国际品牌也是对代理商实力和耐力的考验。一个国际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大概需要三年的培养,三年内基本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对中国大部分代理商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记得在CHIC展上,一些来自意大利、法国的品牌坦言,希望中国代理商能保证一流的地段,一流的装修,一流的价格,还要遵从国际化的品牌运作手段,认同品牌西方文化内涵,门槛之高不禁让人退避三舍。
另外,许多国内服装企业都认为,在代理国外品牌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国际品牌的先进设计理念,借此打造自己的设计团队,同时还可以在对方的带动下,建立成熟的品牌运作模式。但大多数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品牌并不会给予中国代理商太多自主研发设计的权利,品牌操作过程中的“行动自由”也受到严格限制,未免得不偿失。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是未来十年奇迹诞生之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服装领域。有志于与品牌携手的商人又何必“厚彼薄此”,在对洋品牌的追逐中无视民族品牌独好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