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低碳”须科学务实
生意社12月25日讯 为“拯救地球”付出的种种努力和博弈,使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备受世界瞩目。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当大家的目光盯着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时,我国政府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向世界郑重表明的态度。
纺织服装虽然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研究表明,纺织服装在生产过程中同样也能产生碳的排放。国外一家公司的调查表明,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折合成碳排放大约相当于47千克二氧化碳,是这条裤子本身重量的117倍。不论这一调查结果是否确切,但至少说明,减少碳排放,不仅仅是钢铁、煤炭、石化等行业的事,与纺织服装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服装怎样才能减少碳排放?有人给出了“低碳着装”的方案。要旨是选择更加环保的面料,如彩棉(无印染工序,无污水排放)、莨绸(采用天然的染料)和天丝(有机溶剂纺丝工艺,可完全降解),并减少服装的洗涤次数(省水)、选择手洗(省电)、减少服装的购买(服装循环使用或一衣多能)等。乍一看,这些措施似乎减少了碳排放,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似有难度。首先,彩棉的色系偏少、固色技术还有待突破,而且种植面积有限,还不能大量取代非天然纤维;莨绸工艺原始,不能实现大工业生产;天丝加工工艺中同样有碳排放,不能完全做到清洁生产。而减少服装的购买、旧衣翻新等举措将直接影响服装销售,给纺织服装扩大内需的努力带来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纺织服装一个产业就能解决的。
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就产生了碳排放的问题,只是以前的影响没有现在这么严重罢了。笔者认为,纺织服装行业应当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如使用新型环保染料,减少印染污水排放;降低纺织品单位能耗,减少服装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流程中的无效损耗;开发使用新型高性能纤维,替代某些高污染、高能耗纤维应用;加强面料抗皱、免烫、防水、防污等附加功能研发,减少熨烫、洗涤次数等。这些是纺织服装行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的问题,也是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但不能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要求纺织服装业承担自身没有能力实现的减排目标任务。
当纺织服装遭遇“低碳”之时,我们能做的是“从我做起”,让纺织这个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环保和绿色的号召下,生产出更加符合人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纺织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