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服装企业掘金东南亚市场有何作为?
菲律宾拉普-拉普市Mactan经济加工区的三家纺织和服装出口企业再次收到海外订单,这些公司在6月12日独立日庆祝活动期间,向2501位工人发出就业合同。
这是出口行业复苏的迹象,说明纺织工业能够从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下自行恢复。
农民工工人协会将获得1762个技术培训奖学金和110个生活补助金名额。此外,他们还将于6月12日至6月14日在宿务市举办招工集会。
招聘集会第一天,各个政府机构将向求职者提供484个职位空缺,第二天,50家本地雇主将提供1000个工作机会,最后一天,38家海外雇主将举办一个海外招聘会,他们将向申请人提供15000个就业机会。
缅甸BURMA:中韩竞争的桥头堡
受中国国内劳工最低工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在中国投资的韩国服装商利润明显下降,因此,眼下韩国商人逐渐将投资转向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
此次,缅甸服装协会与韩国服装商签订协议,缅甸服装协会将为韩国服装商到缅甸投资、进口设备以及办理营业执照等提供协助。
缅甸服装业协会会长吴敏梭对此表示,韩国服装商将到因经济制裁导致服装业不景气的缅甸投资。
目前,在缅甸每月雇佣一个劳工大致需要50美元左右,这大大低于中国,由此构成较大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基础设施较差等原因,缅甸眼下也不大可能吸引服装企业短时间内大范围转移。对此,相关分析人士表示,缅甸劳工工资比中国劳工低,但缅甸的电力供应不足,此外缅甸的税收也比其他东盟国家高。
据来自缅甸服装协会的消息,2008年,缅甸服装业创汇3.8亿美元,主要出口日本。
柬埔寨CAMBODIA:服装业迫切寻找新市场
柬埔寨发展研究局的局长Kang Chandararot说,在2009年,柬埔寨的经济将增长5%,而不是像经济情报专家和世界银行预测的出现萎缩。对服装工业的税收减免帮助推动了服装工业的发展。在东盟纺织和服装协会的年会上,柬埔寨商业部长詹巴西说,在2008年,柬埔寨的服装工业的出口比2007年下降了2%。
大约70%的柬埔寨服装出口到美国,4%出口到加拿大,剩下的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服装的出口额占柬埔寨总年度出口额的70%多。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衰退,大多数的服装工厂不能确保新订单,目前的订单能够维持到3月份。危机致使部分采购商给出了更低的价格,因此生产单位没有选择,只能关闭他们的工厂。
作为柬埔寨服装产品的最大采购国,美国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来处理经济衰退,因此柬埔寨的服装生产单位寻找新市场更为迫切。日本可能成为柬埔寨服装生产单位的可选市场,虽然目前订单较少,但日本的采购商已经列出了部分建议,这能够帮助柬埔寨提高产品质量获取订单。
文莱BRUNEI:服装业占经济比重下降
文莱富甲一方,与新加坡同为东盟仅有的两个经济发达国家。文莱是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文莱经济安定,政府计划把文莱建成东盟东部增长区服务、贸易和旅游中心。文政府规定,营业者的个人所得和资本盈利均不征收所得税,利润汇款不加限制也不扣税。
文莱的服装业不发达,从1989年拥有第一家服装厂开始,至今,服装厂的数量也没有超过两位数。
近年来,文莱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战略,非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占GDP比重有所上升,但石油和天然气仍为主要经济支柱。在文莱出口收入中占第三位的服装出口,近年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无配额限制的优势丧失,一度兴旺的文莱服装加工业逐步萎缩,一批制衣厂关停并转,这对文莱国内经济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老挝LAOS:欢迎中国企业投资
老挝副外长布法近日访问中国无锡市时表示,欢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挥人才、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优势,赴老开办企业。布法表示,愿为无锡企业赴老考察投资协调疏通有关部门提供方便。由老挝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无配额限制,条件是产品使用的原材料40%由老挝提供。
虽然老挝仅500万人口,但其与我国、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接壤,我国产品通过老挝可延伸至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市场。在老挝许多大商场,货币可自由兑换。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已开通并孕育着大量新商机,而湄公河在老挝的流域最长。
可以说,我国绝大多数商品是老挝所需的,从日常生活的服装鞋袜、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妇女用品、厨房用品,到生产用的建材产品、机械设备、农机产品、电力设备。
东南亚:中国服装业“走出去”的最佳选择?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企业开发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大环境。面对商机纷呈的东南亚市场,我国企业应借势取利,及时抓住商机,善于掌握商机。
要有长期开发市场的计划,实施有效的战略和策略,打造品牌。
认真调研市场,掌握其营销特点,市场咨询是很有必要的;要依赖我国驻外使馆,听取意见;可借助东南亚主要商会的优势,选好合作伙伴。
应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及时关注其政局、政策和市场供求的变化,关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关系的新发展,关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
增进了解东南亚企业的运作机制,这是与东南亚企业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过去在中国与东南亚企业合作中有不少失败的例子,就是在于合作双方相互间对对方的企业运作机制了解不到位,结果决策时意见不一、运作时多处不合。所以说,“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才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