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由集群向全球更新思路转轨?
生意社1月3日讯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服装产业而言,单体运营能力不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对事业的重新定义为企业家设置了更具时代意义的命题。这个问题解答不好,对于接下来国际产业转移时机到来如何应对的问题又将形成新的纠结。
“要提升自己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首先要完善自己的产业链。”这是一位业内人士总结中国服装行业正在完善的自我更新机制时给出的答案。从去年年末中国服装协会将各专业委员会年会组装成“联合年会”的形态,就已经开始向业界透露打造产业链优势的新发展观。经历半年跌宕,思路物化成举措,并逐渐升级为政策倾斜的依据。
集群观:把握商业导向
说到产业链,总会联想到产业集群。小范围的产业高度集中、配套齐整、信息敏锐,很容易催生产业链互补的微缩景观。然而多年运作的结果是它正由一种方向性引导,转化成因地制宜地推动。
有人说,产业集群的好时候过去了,同时一个更为积极的观点是,产业集群的思维日渐成熟,市场配置资源的属性在这里表现突出,够资质的企业自然结盟,条件尚未成熟的则谋求集群以外的机会。
“一个概念的提出,目的不是局限发展。”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由地方政府发挥效力的格局正在成为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新一轮动力。
集群孕育了品牌,品牌促进了流通,流通带动了产业链。最早由专业市场起步的虎门极好地印证了这一轮回:以纯依靠自身强大的销售网络,将产品外包给其他厂家,带动了一批中小生产型企业的发展;这种“商业集群”模式的示范作用又启发当地政府进一步以富民服装城为中心组建“品牌策划推广中心”,通过与当地零售对接,将所代理的几十个品牌有序地推向市场。
各地情况不同,策略相对各异。石狮市政府针对研发力量薄弱的现状,更加侧重于鼓励当地设计师发展,不断吸引设计人才来当地创业。当然也不乏统筹失策的案例,据说北方一个省份在大兴土木建设服装城后急于吸引外界目光,结果迅速暴露出交通、服务等周边设施不配套的问题,沦为一座孤岛。
权威人士认为,产业集群不掌握商业主动权有极大的风险。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产业链的优势,利用标杆型品牌和加工型品牌之间的紧密结合,使生产成本优势更加凸显,与商业链进一步整合,彻底打通市场和资本道路,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