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竞争: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必由之路
亦喜亦忧。
生意社1月4日讯 近20亿人口,6万亿GDP,4.5万亿贸易额,7000种商品零关税,这是2010年1月1日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让成员国外贸商激动的地方。出口导向、制造业主导、廉价劳动力成本,自贸区11个成员国经济共有的这三大特性,亦是令成员国有识之士最担心的地方。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把部分农产品关税归零之后,当年该类别贸易额增长高达40%。而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东盟间贸易额年增长超过30%。东盟前秘书长王景荣对本报表示,他相信自贸区建成后,区内贸易增速会更快。
当然,区内贸易繁荣可期的同时,区域内水平竞争将可能加剧。“从整个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来说,南南合作基本上都不成功,因为大家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樊瑛博士告诉本报。
区内11个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上存在很多重合,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比如在加工制造业上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下“11个国家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分工也将随之进一步明确”。
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副主任金柏松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错位竞争将显得更加重要。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9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把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箱包和玩具等归为中国2009年1-9月的重点出口商品。
而这个单子里所列的也正是不少东盟国家的重点出口产品。商务部数据显示,机电产品是泰国近些年来对华出口的最大宗项目。另外,据越南媒体报道,除去原油,2008年越南对华出口的大宗项目主要是纺织品、鞋类和电子产品。
2009年12月9日,印尼14个工业协会主席会见印尼工业部长时就表示,零关税可能导致中国廉价商品涌入印尼市场,使印尼国内很多相关产业严重受损,希望推迟实行自贸协定。
针对印尼等东盟国家开始担心2010年对华贸易转为逆差,金柏松表示,在越南等东盟国家面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下,中国不宜强调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长,“比如东盟国家重工业比较欠缺,中国就应该扩展这种互补性较强的贸易”。
钢材是不少分析人士眼中的互补范例。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自新世纪初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东盟钢材的主要供应商。2009年1-11月,广东一省对东盟出口钢材41.8万吨,占同期广东钢材出口总量的近三成。2009年12月23日,印度尼西亚TPT公司董事长Kemal Masduki访问了武钢,希望借零关税的东风,扩大从武钢的进口。
错位竞争的观念其实也早已被许多中国外贸主管官员接受。云南省商务厅东盟贸易处处长王青梅就告诉本报,针对东盟新四国市场(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云南将重点发展钢铁、化工、机电领域内的大宗产品贸易。
进入零关税时代,自贸区之内7000种商品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赵晋平认为,各国在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都会更显突出,充分竞争后的优胜劣汰将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这也就会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
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东盟有识之士的回应。马来西亚中国经贸总商会会长杨天培近日对媒体表示,东盟国家要向中国出口石化、橡胶、棕榈油等产品,同时从中国进口物美价廉的机械、电子等产品,自贸区建成后,随着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逐步实现便利化,双方的贸易成本将大幅降低。
铺路人民币区域化
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拆除了区域内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界限。商品贸易方面的零关税红利已经让外贸商人们欣喜若狂,而服务贸易和投资增长同样潜力巨大。
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接近2.3万亿美元,中国近年来海外投资也急剧加速。中国已经决定设立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樊瑛博士指出,中国政府还可以通过融资、税收方面的一些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对东盟十国的投资。
在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之中,资源型导向的投资比例比较高,赵晋平指出,印尼的石油、越南的矿产资源,在未来都可能成为中国的投资对象。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边境城市中,人民币一直是硬通货。樊瑛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也将有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以前东盟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只看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近几年却越来越重视中国央行的动作,实际上出于促进出口的需要,东盟国家也一直希望人民币升值。”
中国目前已经与自贸区内的马来西亚、印尼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樊瑛指出:这些货币互换协议对促进贸易有很大价值,相当于在进行双边贸易结算和投资结算的时候,认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云南省商务厅也表示,云南目前正在争取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政策。
樊瑛认为,这些行动都有利于人民币在自贸区内更广泛地流通,人民币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加强。未来,一个有共同货币的亚盟的诞生,也并非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