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服企业“用工荒”再解密 (图)
生意社1月12日讯 2009年中,一则高薪招聘普工(1800元每月)的启示曾在媒体间引起热议,然而,这个被赋予象征意义,同时又极大体现出用工荒严重性的新闻在工人,甚至工厂间却没有激起任何“波澜”。
劳动力价格博弈
国际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本以为订单缩减,及企业收入下降将会缓解企业的用工难题,然而,这则1800元“高薪”招聘启示的公布,显示出东莞的“缺工”问题依然严重。
工人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高薪”待遇,而企业则不愿过多对这一事件跟进表态。显然,对于劳动力价格,双方的博弈从未停止。
一家制衣工厂声称,他们愿意高出市场平均价格500元左右,以1800元每月的价格雇佣普通制衣工人,“突破性”的价格引起媒体的关注,这被解释成企业的“让步”、用工荒的延续,以及经济的复苏。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家工厂依然没有招到足够多的工人。工人,甚至是企业对于此消息似乎都缺乏兴趣。
来自工人层面的回馈显示,不少工人对于此类消息持不信任态度,事实上,他们不大相信企业会有这样的“好心”。
“1800元仍然招不到人是不可能的。真的按照8小时工作制,自愿加班,那么就是900块钱的工作都有很多人去抢。”一位王姓工人认为这类招聘信息往往都是做表面文章,“关键看1800元是什么劳动强度,如果很累又经常加班,那当然是没人做。”
而在企业层面,一家来自浙江,在广东做面料生意的企业告诉记者,他不相信一家普通工厂能开这样的条件,“很多企业都只是勉强达到往年的生产规模,工人工资明显提升并不现实。”甚至,他认为,现在的用工荒都是媒体在炒作,“媒体让工人的想法多了起来。”
目前,用工荒呈现出的表象似乎是劳动力的短缺,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用工荒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或在于,用工荒是服装产业现行发展模式下的必然,以及工人眼下的谈判能力正在提升,他们希望得到相比以往更好的待遇。
比如,对于制衣工而言,他们现在更了解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知道国庆节、圣诞节和元旦是传统的生产旺季,知道企业往往需要的是短期员工而非长期工人,这造成制衣工对进厂工作非常谨慎,对待遇的要求也更高。
在工资、工作环境等方面与企业之间的“缺口”日益放大,服装业这样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一般工人的吸引也日益下降。纺织服装行业工资待遇过低成为很多工人离开珠三角的直接原因。
“用工荒”是伪命题
“下半年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大量招聘普工的现象,原因是随着重要节日的到来,进入了传统的生产旺季。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所接的订单都是交货期很急的短期订单,这种短期订单并不能给企业长期扩大生产的信心,许多企业的招工都是为短期加班加点赶货,而并非长期措施。”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分对眼下企业生产模式分析后表示。
甚至,有学者指出,东莞的“民工荒”是一个伪命题,是企业因季节性生产旺季来临而产生的短期用工焦虑:大量招工只是应对短期订单增加的权宜之计,“大量招普工”却并不是“大量招长期普工”。
由于很多招聘都是短期行为,为节省成本,企业希望低工资大量招入普工,这些直接造成了报酬不高的普通制衣工不安于现状,流动性大的特点,进而整体营造出用工荒的社会表象。
一家制鞋企业对记者表示,他们每个月都在招聘,有时候这个月招100人,下个月还能留下50个就不错了。有些企业甚至提出,如果员工能在企业呆上半年,以后每个月工资增加30~50元,但效果并不明显。
“求职群体的年龄出现结构性变化。相当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有学者分析指出。
而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普通制衣工的流动性更呈放大之势,上海堡尼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荣泽对记者表示,新劳动法出来后,为节省成本,他们就更多考虑通过外包中介的形式来雇用员工。
由于不直接跟工人签订合同,放大了普通工人的流动性。目前,业内常说的用工荒主要是指普通制衣工的缺乏,对于工作时间较长、拥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尽管稀缺,却仍未到“荒”的地步。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对于熟练技术工人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尽管几乎所有的服企都会声称自己缺乏熟练技术工人和工艺师,但从人力市场上他们很难找到这样的工人,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让这样的员工流失。
对此,珂雅格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高堂认为,在目前的服装产业中,任何一家服企都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年龄、经验的“老人”,企业对这部分员工往往都是提供行业内最好的待遇和环境,因此,这部分人很难进入人力市场,服企也不大可能从人才市场中招到这些人,更不可能出现所谓“荒”的局面。
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人就业趋向的明显变化加速了“用工荒”的局面。而这种变化主要呈三种特征:一是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吸纳工人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三是在输出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工人由转移就业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创业转变。
劳动力价格博弈
国际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本以为订单缩减,及企业收入下降将会缓解企业的用工难题,然而,这则1800元“高薪”招聘启示的公布,显示出东莞的“缺工”问题依然严重。
工人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高薪”待遇,而企业则不愿过多对这一事件跟进表态。显然,对于劳动力价格,双方的博弈从未停止。
一家制衣工厂声称,他们愿意高出市场平均价格500元左右,以1800元每月的价格雇佣普通制衣工人,“突破性”的价格引起媒体的关注,这被解释成企业的“让步”、用工荒的延续,以及经济的复苏。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家工厂依然没有招到足够多的工人。工人,甚至是企业对于此消息似乎都缺乏兴趣。
来自工人层面的回馈显示,不少工人对于此类消息持不信任态度,事实上,他们不大相信企业会有这样的“好心”。
“1800元仍然招不到人是不可能的。真的按照8小时工作制,自愿加班,那么就是900块钱的工作都有很多人去抢。”一位王姓工人认为这类招聘信息往往都是做表面文章,“关键看1800元是什么劳动强度,如果很累又经常加班,那当然是没人做。”
而在企业层面,一家来自浙江,在广东做面料生意的企业告诉记者,他不相信一家普通工厂能开这样的条件,“很多企业都只是勉强达到往年的生产规模,工人工资明显提升并不现实。”甚至,他认为,现在的用工荒都是媒体在炒作,“媒体让工人的想法多了起来。”
目前,用工荒呈现出的表象似乎是劳动力的短缺,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用工荒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或在于,用工荒是服装产业现行发展模式下的必然,以及工人眼下的谈判能力正在提升,他们希望得到相比以往更好的待遇。
比如,对于制衣工而言,他们现在更了解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知道国庆节、圣诞节和元旦是传统的生产旺季,知道企业往往需要的是短期员工而非长期工人,这造成制衣工对进厂工作非常谨慎,对待遇的要求也更高。
在工资、工作环境等方面与企业之间的“缺口”日益放大,服装业这样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一般工人的吸引也日益下降。纺织服装行业工资待遇过低成为很多工人离开珠三角的直接原因。
“用工荒”是伪命题
“下半年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大量招聘普工的现象,原因是随着重要节日的到来,进入了传统的生产旺季。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所接的订单都是交货期很急的短期订单,这种短期订单并不能给企业长期扩大生产的信心,许多企业的招工都是为短期加班加点赶货,而并非长期措施。”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分对眼下企业生产模式分析后表示。
甚至,有学者指出,东莞的“民工荒”是一个伪命题,是企业因季节性生产旺季来临而产生的短期用工焦虑:大量招工只是应对短期订单增加的权宜之计,“大量招普工”却并不是“大量招长期普工”。
由于很多招聘都是短期行为,为节省成本,企业希望低工资大量招入普工,这些直接造成了报酬不高的普通制衣工不安于现状,流动性大的特点,进而整体营造出用工荒的社会表象。
一家制鞋企业对记者表示,他们每个月都在招聘,有时候这个月招100人,下个月还能留下50个就不错了。有些企业甚至提出,如果员工能在企业呆上半年,以后每个月工资增加30~50元,但效果并不明显。
“求职群体的年龄出现结构性变化。相当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有学者分析指出。
而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普通制衣工的流动性更呈放大之势,上海堡尼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荣泽对记者表示,新劳动法出来后,为节省成本,他们就更多考虑通过外包中介的形式来雇用员工。
由于不直接跟工人签订合同,放大了普通工人的流动性。目前,业内常说的用工荒主要是指普通制衣工的缺乏,对于工作时间较长、拥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尽管稀缺,却仍未到“荒”的地步。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对于熟练技术工人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尽管几乎所有的服企都会声称自己缺乏熟练技术工人和工艺师,但从人力市场上他们很难找到这样的工人,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让这样的员工流失。
对此,珂雅格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高堂认为,在目前的服装产业中,任何一家服企都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年龄、经验的“老人”,企业对这部分员工往往都是提供行业内最好的待遇和环境,因此,这部分人很难进入人力市场,服企也不大可能从人才市场中招到这些人,更不可能出现所谓“荒”的局面。
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人就业趋向的明显变化加速了“用工荒”的局面。而这种变化主要呈三种特征:一是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吸纳工人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三是在输出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工人由转移就业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创业转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