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企“东盟布局”或将面临多重障碍
生意社1月14日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我国不少纺织企业准备进军东盟。然而,多位专家学者和东盟国家企业界人士认为,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纺织业存在着很强的“同质竞争”,中国纺织品开拓东盟市场会面临多重障碍,纺企投资东盟须实现“战略转变”。
--四大优势催促中国纺织业“布局东盟”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高歌认为,促使中国纺织业加快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布局的关键在于:
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东盟国家人口多,对纺织品有很大需求量,纺织品自有生产明显不足,所需纺织品90%依靠进口,由于技术条件的差异,对经过一定加工技术含量高的纺织品,例如布料、辅料、服装的需求量更大。随着中国-东盟FTA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系列优惠政策会陆续出台,加上当地完善的基础设施、华人基础以及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商机之大不言而喻。
其次,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带来的资本转移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中国东部“民工荒”、“能源荒”、“土地荒”逐渐加剧,纺织品产业成本压力加大。东盟部分国家纺织工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体制方面与我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使得中国东部地区与东盟各国可实现优势互补。随着中国纺织业装备能力的提高和装备的高级化,大批传统纺织机械需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东盟国家能有效盘活这些传统纺织机械。
第三,在东盟生产,再出口欧美等市场可以绕过一些国际贸易壁垒。中国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在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国设厂,完成产品的后续加工后出口到美国、欧盟等消费市场。这种贸易安排在开拓新的出口渠道时可以规避一些贸易风险,享受欧美针对东盟国家的低关税、普惠制等各种优惠措施。东盟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柬埔寨和文莱既是世贸组织成员,又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设厂,可避免国内企业为争夺出口市场而导致出口量激增、出口价格下降,被一些国家冠以商品倾销而遭受制裁,也可规避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第四,可缓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等。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同时,新劳动法推出后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国家出口退税率下降、印染行业新准入标准等因素都增加了中国纺织企业的成本,纺织业劳动力价格年均涨幅在20%左右。
--三大风险困扰中国纺织业“东盟战略”
多位专家学者均认为,东盟国家的政治安全隐患、经济水平差异和对中国的戒备心理,则是制约中国纺织业布局东盟的主要原因。
第一,安全隐患集中表现在东盟区域化缺乏足够的支撑体系。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常常务副秘书长朱振明认为,东盟在以区域化为出发点,行为主体从由国家主导到国家与区域政府组织主导,再到国家、区域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等协同作用。但东盟市场仍然存在着内外矛盾的双重压力,表现在东盟过于强调对话而不是法律程序,缺乏相应的制度;东盟国家间缺乏整体性,面对现实的和潜在的严重军事问题常常表现出无能为力。
此外,东盟区域市场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难以形成产业内分工,市场对推动紧密的经济联系的形成作用有限,区域市场的“对话机制”具有明显的松散性,难以形成共同规则,对集体行为的约束力较差,常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东盟市场区域面临市场全球化带来的更为严峻的综合安全挑战和威胁,可以说这种政治安全风险将长期存在。
第二,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东盟市场各成员国很难平等合作。浙江树人大学外经贸学院院长陆建人认为,东盟市场内部次区域市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悬殊很大,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看,新加坡为3万美元,而缅甸、柬埔寨仅有2600美元,两者之间相差100倍,新加坡知识经济、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老挝、柬埔寨、缅甸经济仍然以农业、林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较大差距使东盟各国在追求经济开放、经济合作上分歧很大,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成员国在开放市场的程度和步伐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这些分歧也将影响东盟市场合作向更深层发展。在东盟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各国受益程度是不均匀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原来实行低关税的国家受益较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原来实行高关税的国家受益较少,甚至利益受到损失。因此,东盟市场中的各成员国很难做到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必然存在着利益受损的国家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
第三,东盟国家对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仍然存在戒备心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马孆认为,东盟国家担心中国强大后会采取扩张战略;担心中国以武力方式解决南海问题;担心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走向。东盟国家一方面是对中国强大之后的长期战略选择仍不确定;另一方面是容易受西方舆论的影响。这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趋于薄弱,同时使东盟采取大国平衡战略,牵制中国。从深层意义上看,这会导致中国和东盟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不够深入。对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带来严重阻碍和形成潜在的利益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