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纱:念好“国内经”
生意社1月26日讯 能够做好洋生意,却未必能够念好“国内经”。很多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得心应手,在国内市场上却举步维艰。
一直以做外贸见长的浙江金纱纺织品有限公司却能做到“华丽转身”。2008年7月1日“金纱”在浙江台州黄岩区开了一家300多平方米的专卖店,然后是台州市路桥区,又开了一家。2009年12月6日,“金纱”经过新的形象策划,几百种新品上市和百种包装设计,以全新面貌登场的台州旗舰店又开业了。目前,这家土生土长的台州企业已在家门口开了3家专卖店,从2007年开始金纱在全国开设了50多个专卖店,计划2010年发展到80多家加盟商,以后每年新增50家。
完成这个布局的时间不到5年。原先内销为零的“金纱”,现在,内销与外销比重已是平分秋色。
一叶知秋5年前广交会上看出危机
在当时外贸市场依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纱”董事长王金树就开始部署重兵开拓国内市场,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力和远见。
王金树参加2005年秋季广交会时发现,同往届比,欧美的纺织品订单开始少,这些客户买东西越来越小心,下单的数量减少,并拼命往下压价格。
广交会是出口企业的风向标、晴雨表。结合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现象,王金树判断,中国纺织企业的“外贸牌”将越来越难打。
从那时起,王金树敏锐地意识到纺织业的危机可能不久就会到来,所以开始研究如何应对危机,渡过难关。广交会回来后,他多次去北京拜访有关管理名人、管理专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并实施了一整套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
“广交会上,我们只是感觉到纺织业面临的危机。想不到竟然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王金树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受到冲击最早,整体出现下滑,许多企业停产或倒闭。
“金纱”虽然也受到危机影响,但由于调整早,出手快,在“经济寒冬”中营造了自己的“小阳春”:2008年销售比2007年增长23.8%,税利增长26.1%。2009年内销增50%,外销增15%。
国内“淘金”3年间获得一个中国名牌
在广交会上预感的危机,使“金纱”在市场结构上作出更大的调整——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把以前单一出口的模式调整到“内外销并举”的模式,重点开发一些适合国内市场的内销产品,并设计一些既适应内销又适合外销的新型的内外销统一产品。
早在2002年,“金纱”就开始试水国内市场,2004年正式发力,逐步把产品订单向国内倾斜。“内销从一定程度上比外销更难做。”王金树体会很深。
难主要难在品牌的推广上。王金树说,内销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具有较大的难度,内销品牌打造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高额费用投入成为外销企业转型的很大障碍。
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强势品牌的价值无限。特别是2005年的危机感,使王金树更加坚定了打造卓越品牌的决心,集中精力财力,连出重拳——狠抓质量、强化创新、吸纳人才、策划全新形象。
金融危机给企业的一大启发是,品牌是最大的无形资产。
有意思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2007年9月,“金纱”牌床上用品获“中国名牌”荣誉称号。
三年时间内,获得一个中国名牌,这在国内家纺界还是第一家。
立足创新3年内研发新产品六百款
家纺行业往往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
可2009年11月,“金纱”却和台州市其他3家企业一起,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它还是国内家纺行业唯一一家参加高交会的企业。
“金纱”在高交会上推出的产品是,已经立项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高收缩纤维及可分段膨化织物”,该产品在2007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当年公司还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
传统行业的创新意识使“金纱”总是领先同行一步甚至两步。公司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60多项,目前,已经拥有一个可从事开发、研制名优新产品的高科技纺织品技术中心。
从2007年开始,“金纱”聘请了国内外30多名设计师,不断地开发新的面料和新的款式,使新产品三年内增加了600多款。
“创新不但使我们成功开拓了国内市场,也巩固了国际市场。”王金树说。据他介绍,公司新产品的销售量占企业总销售量的80%以上,目前这些新产品还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相关链接
浙江金纱纺织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家纺产品为特色的公司,蚕丝被是公司的特色产品。该公司的水洗膨化蚕丝被的试制,成功解决了蚕丝被的水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