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零关税”考验服企竞合实力
面对“零关税” 几家欢喜几家愁
“希望一些部门能够延迟3年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即便该步骤将使我国政府的信誉在国际上下滑。”印尼企业家协会一份声明显示了其对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纺织业竞争力的担心。他们甚至认为政府延迟步骤意味着政府在挽救印尼国内工业。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多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我们希望看到更加平衡的进出口贸易。这也是我们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好愿望。” 东盟副秘书长普斯巴那丹害怕出现贸易一边倒的情况。
“不排除东盟国家在降税的同时增加非关税壁垒的可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担心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能否顺利执行。 “对于与中国服装业的竞争,我不抱太大希望。”柬埔寨前工业部长Sothirak似乎并不乐观。
也难怪,对于几年前的中国,我们的竞争优势还只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靠廉价的劳力、广阔的厂房参与国际竞争,而如今,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中国已不再是生产廉价商品的“代名词”。东盟十国却不尽然,就拿柬埔寨来说,服装是柬埔寨的主要工业,其生产的服装大约70%出口到美国,4%出口到加拿大,剩下的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服装的出口额占柬埔寨年出口总额的70%多。
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衰退,柬埔寨大多数的服装工厂不能确保新订单。即使有,采购商也只能给出更低的价格,受危机的影响许多生产单位也只能无奈接受,如此不景气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众多企业被迫倒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柬埔寨的400多个大服装工厂当中有20%已经关闭,导致25000名工人失业。柬埔寨驻华使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衰退的服装工业迫切需要在危机中生存下去,然而,美国作为柬埔寨服装产品的最大采购国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来处理经济衰退,这就使得柬埔寨的服装生产单位寻找新市场更为迫切。
中国服企应紧抓比较优势
中国与东盟相比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市场推广能力以及更为充足的劳动力。有关专家也表示,任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决定的,本来,中国的产品已经在东盟国家占有一席之地,面对此次“降税计划”带来的冲击,东盟一些行业更不知该如何接招。专家提醒,进军东盟市场一定要尽量避免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欧美等传统市场,屡遭反倾销起诉和保障措施限制的现象。中国纺织品服装在东盟市场虽然市场份额不高,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对于东盟市场既不能放弃比较优势,又要顺应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及市场需求发展的趋势,通过解决品牌问题、技术问题等构建竞争优势,以提升在东盟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为纺织服装产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开辟新的市场。
其实,东盟国家在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格局上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补性,如果两国加强协调合作,对于避免双方的恶性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必将起到重要意义。那么服装企业如何能够“走出去”又“站的住”?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做了第一个到东盟“吃螃蟹”的人,比如红豆集团。
2009年7月,红豆集团控股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正式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考核确认,成为两部门正式确认的六大境外园区之一。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的柬埔寨西港经济特区,是国家商务部确定的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红豆集团海外战略的重要一步,既可以带动国内建材、原辅材料的出口,又能避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此外,还可以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可谓“一举三得”。红豆集团负责人称:“我们看到了成功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希望,中国-东盟‘零关税’更是令我们振奋的利好消息。”
对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进行相关调研的专家表示,双方在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合作空间很大,特别是在中国与东盟在“降税计划”启动和自贸区正式建立后,增强对东盟市场的了解与合作,进行水平型分工和贸易格局有利于成员国获得贸易创造效应,增强双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