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7 .下游基础薄弱,产业短板明显
据统计,我国棉花产业链的平均利润率大概4%,而在利润链上种植生产为6%、初加工为8%、纺织为38%、服装制造为18%、销售为30%。很明显,棉花产业链上游利润微薄,相比之下,中、下游环节例如纺织、服装制造和销售的附加值较为丰厚。但是,新疆在棉花产业链上游的棉花生产和初加工环节占的比重较多,而下游的初加工、纺织和服装制造占的比重过轻,其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变成经济效益和产业优势,棉农辛辛苦苦忙碌半年种植的棉花,却只能得到较低回报,多数利润被大部分内地的纺织和服装制造企业抽龋产业链过短给新疆造成的产业附加价值流失的问题在过去10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以2007年为例,新疆纺纱408870吨,而棉布产量只有15989万米,根据棉布每百米耗棉纱约16.2公斤的技术指标计算,新疆棉纱仅有6.34%在当地加工成棉布。原产棉不能大量在新疆当地有效得到消化,而不得不大批量外运,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减弱了新疆棉花的竞争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新疆棉花产业。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新疆纺织工业装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代表当今棉纺织产业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设备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带动了产品品种的不断扩展,产品质量和档次逐年提高。但总体来看,新疆棉纺企业总体规模校虽然“十五”期间乌昌地区、阿克苏市、喀什市以及石河子市、奎屯市等地发挥优势吸引投资,先后吸引了部分内地纺织企业在疆投资建厂,但由于缺乏纺织业龙头企业的牵动,新疆棉花产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大大减弱,棉纺织企业的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产品过于单一且科技含量低,除棉纺纱外,棉布、印染和成衣制作比重较校当棉纺企业产业延伸度低导致产业链环发生断裂或衔接不通畅时,就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如信息滞后、货物积压、资源浪费和资金紧张。任何一个产业链的信息传递都是从下游向上传递,只有了解市场需求,才能正确及时地调整上游初级产品的生产策略和方向,不至于盲目生产过时纱布,造成产品积压和经济损失。
8 .成本不断提高,棉农收益不稳
近年来,用于棉花生产的农膜、化肥、农药等主要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致使棉花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再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内纺织业出口受阻,整个棉花产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导致棉价大幅下跌,最终形成了棉农“增产不增收”的状况。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编印的2009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提供的数据,2008年新疆陆地棉的产值减少349.98元/亩,但生产成本却提高了65.84元/亩,导致净利润只有70.04元/亩,较2007年大幅减少415.82元/亩,成本利润率仅5.85%。这远远低于新疆其它主要作物:小麦为40.67%、玉米为47.27%、甜菜为43.56%。种植经济效益的下滑也严重地影响到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2009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减少37.53万公顷,产量减少52.5万吨。
发展建议
多手齐抓促进产业升级
1 .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新疆应继续坚持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从目前种子工程建设中育种产业基础薄弱和缺乏系统的种子田配套建设等实际问题入手,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管理和合理布局。在当前三级种子繁育体系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建设以核心种子田和原种繁育田为主的高标准良种繁育田,并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通过考察学习和自主研发,逐渐形成一种集种子研发、区域试验、原种繁育和生产推广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2 .采取多措施根除“三丝”问题
“三丝”现象在新疆由来已久,它不但是制约新疆棉花及下游产品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令棉纺企业最头痛的问题,而控制“三丝”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严格控制住源头。鉴于新疆棉花生产多以个体农户为主的特点,疆内棉花种植地区各级政府应当采取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办法监督棉花采摘和收购。与此同时,新疆有关部门应协同有关单位对棉农采摘进行指导和教育,并大力宣传“三丝”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另外,对按照标准进行采摘的农户进行表彰,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鼓励和促使他们今后继续按照这种采摘流程和方式采摘棉花,使其形成一种自然的、科学的采摘习惯。
3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扶持龙头企业
要想真正使整个新疆的棉花产业做大做强,只有延伸棉花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棉花深加工业,改善产业结构。尽可能地开发市场所需要的高档精梳纱、高支高密宽幅织物等附加值高的棉纱布产品。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规模较大的企业带动,所以还应通过资本重组的方式积极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型棉纺企业。这样的重组可以通过企业间的信息、资源、人才和技术的共享,实现企业结构优化,科研能力提升,生产规模扩大等目的,从而使这部分企业变得更大、更强、更有竞争力。然后,再由这些龙头企业带动整个棉花产业的结构升级,以实现棉花生产、加工和棉纺的一体化。当然,这一切都少不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新疆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为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并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帮助。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新疆有关部门还应联合疆内企业建立起一套包括棉花科研、生产、流通、纺织等各个环节的供求信息、国内外市场价格及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功能完备、反映迅速的棉花信息网络系统。这样不仅有助于疆内棉农的选种种植,而且可以使棉纺企业及时有效地获取最新的棉布需求信息,不至于盲目地生产过时产品。
4 .沟通协调,加大“疆棉外运”力度
几乎每年疆棉外运的进程都是坎坎坷坷,而这一问题也让外棉在一定程度上趁机抢占了国内市常美国的棉花隔着太平洋都能源源不断地过来,而我国新疆的自产棉花想运到内地却步履艰难。目前,要想完全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不现实的,但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这一问题,比如在运棉高峰期,新疆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应该与铁道部门及时保持沟通和协调,在不影响粮食等一些紧急物资运输的情况下增加进疆空车皮供棉花专运。另外,新疆有关部门应向国家反映此问题,并且申请部分疆棉移库的管理办法,从而缓解高峰时的紧张运输局面。
5 .继续实施政策性补贴并加大扶持力度
在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为了保障棉农利益,防范不可抗拒性风险和调动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国家对棉农的政策性补贴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当参考目前粮食补贴标准对棉农生产进行直接补贴,这一点也是依据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直接补贴政策提出的。其次,坚持良种补贴。仅2007年国家就调拨5亿元资金用于新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8个棉花主产区的良种补贴,对新疆的补贴额度占到全国的32%,为1.59亿元。再次,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计算出棉农的生产成本,并建立最低棉花收购保护价格,一旦市场价格低于成本价格,国家应以补贴的形式弥补差价。最后,建立完善的棉花保险体系。由于棉花的种植期较长,受灾几率高于其他农作物,种植风险较大,国家应该鼓励国内外较大的保险公司开设棉花种植保险业务。一旦新的保险体系建立,多方都将受益,企业本身既可以盈利,又可以保障棉农的利益,还替国家分了忧,可谓是“一举三得”。
6 .稳定疆内棉花价格
近几年棉花价格的起伏较大,不但危害了棉农和棉纺企业的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为了保证新疆棉花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以下三点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择机参与国家收储计划
新疆应根据供需关系的变化继续有效及时地参与国家每年的收储计划。如2008年新疆总共收购棉花210万吨,但由于中国纺织业出口不景气,只售出40万吨,大部分都依靠国家收储,这不但促进了新疆棉花的销售,而且对国家今后稳定棉价有着不小贡献。
适当控制配额
外棉不断地涌入国内市场可以说对疆棉产生了很大威胁,特别是价格冲击。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我国实际的供求情况严格控制配额发放,否则,我国棉花产业恐将沦落为下个“大豆产业”。
鼓励企业参与期货套保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规避现货风险,期货一直是被政府鼓励使用的一种金融避险工具。在美国,如果涉农企业没有参与套期保值,那么它在银行的风险评级将会大大下滑,就很难从银行贷到所需要的资金。反观我国,2005年郑商所刚刚推出棉花期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即就发出通知,重申农发行贷款资金不得“违规”进入期货市常由于国内棉企收购资金的60%以上来自农发行贷款,大多数生产企业被隔离在期货市场之外。而跨国棉商却利用国内外期货市场不断打压中国棉价。所以,应鼓励新疆规模较大的棉企参与棉花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来规避风险,也希望有关部门可以正确认识到期货套保的意义和目的,并为有意愿参与套保的企业提供帮助。如联系交易所和规模较大的期货公司一起对有意参与套保的企业进行评估、期货知识讲解和套保方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