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原”重生看中小服装鞋帽企业突围之路
生意社2月5日讯 这几天,山东省胶州市张应镇诸葛刘村的刘绪春,彻底打消了明年回家种地的念头,筹措资金又进了一批服装,继续他在青岛世原鞋厂门口的服装生意。他的信心,来自于最近“世原”门口越来越多的工人,以及厂门口重新贴出的鲜红的招工启事。
尽管春节临近,但青岛世原鞋厂依然是一片繁忙景象:门口道路上人来人往,送货、接货的车辆进进出出,两旁卖水果、服装的小贩还在高声叫卖,停车区域挨挨挤挤地摆满了自行车、电动车。走进缝纫车间,“嚓嚓”的缝纫机声响成一片,工人们娴熟地把一片片零碎的布片组合成完整的鞋帮。忙而不乱的生产景象,丝毫看不出劫后余生的痕迹。
青岛世原鞋厂——这个曾今为刘翔定做跑鞋的韩资鞋厂,是“耐克”在青岛地区设立的4个加工厂之一。自1993落户以来,每年给当地贡献税收数千万元,鼎盛时期工人一度近万人。附近大河流村、大诸葛村、诸葛刘村等几个村庄,每年村民打工的工资收入即有三四百万。不仅是张应镇,世原还吸纳了附近里岔镇、铺集镇的数千农民工。工厂的班车一度通达附近的诸城、胶南。
不仅如此,企业落户地大诸葛村也因世原而发生了巨变。1993年世原落户之前,大诸葛村仅是朱诸路旁一个不起眼的小村,除了土里刨食,再没有什么来钱的门路。世原落户十余年来,仅世原周边的各类个体户即有400多户,餐饮、超市、美容美发等铺面纷纷开业。大诸葛的村民们,靠租房每年也有几千元的收入。在世原对面,直接催生了一个农贸市场。一到世原下班时间,市场上全是身着蓝色工装的世原职工。刘绪春因为世原的落户,放下了锄头,在厂门口开了家服装店,三年盖上了新房,开上了“小面包”。
上半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外需求放缓,“耐克”消减了订单,“世原”被迫大幅裁员,一度被预言“熬不过9月份”。在刘绪春看来,这个白墙蓝瓦的建筑,似乎有了英雄末路般的悲壮。看着进出厂门的工人一天天减少,刘绪春们忐忑不安,通过各种关系打探“世原”“究竟能干多久?”想的远的,开始筹划新的谋生门路。
为了帮助“世原”重生,张应镇党委免除了100万元的厂房租赁费,市里有关部门多方奔走,帮助介绍订单。依靠雄厚的设备、技术、人才优势,“世原”改变以往只跟一家合作的做法,多方推介,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我们的设备都是进口设备,大部分工人从企业落户开始就在这里干,技术非常娴熟,改做其他品牌,我们只需要在工艺、模具上略作改动即可。”公司党委书记刘元献告诉记者。8月,“世原”迎来曙光——法国“公鸡”牌运动鞋与其签订了合作协议,首批便下了10万双的订单;9月,日本“美津侬”、美国“UA”、韩国一品牌与其签订协议;最近,亨达、李宁等国内知名鞋类品牌也伸出了合作之手。
2009年,经济危机肆虐全球,以“世原”为代表的、依靠给国外品牌代工为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挣扎中熬过了这一年。然而,这类企业未来究竟将走向何方?如果再有经济危机袭来,他们依然会如此幸运吗?
胶州市企业发展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单纯给国外客户代工的纺织服装企业,对国外客户的依赖性太强,一旦对方终止合作,对这类企业的打击都是致命的。
让人欣喜的是,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胶州市的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已经摆脱了只能挣点加工费的来料加工模式,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有些企业已尝试创建自主品牌。
青岛大统纺织开发有限公司是皮尔卡丹、圣大保罗等国际知名品牌内衣的代工厂。今年,该公司将亚洲最大的皮尔卡丹设计研发中心落户胶州。公司管理部负责人陈国峰表示,目前该公司代工的内衣全部由自己设计,60人的设计团队每年都能推出百余款新作品,正是这种设计能力让企业利润在金融危机中不降反增。
作为一家纯粹出口的服装加工企业,危机来临之际,青岛环球服装有限公司一边及时调整国外客户,分散市场风险,一边狠抓企业内部管理,从管理中“榨”利润。他们把下机一次合格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以前手工画图下料,现在改成电脑剪裁。改革工艺流程,生产效率提高了15%。风雨过后,董事长王蕴当下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向服装加工的设计环节靠拢。
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金子。与时下寒冷的天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胶州的纺织服装行业迎来了暖融融的春天。统计数字显示,胶州市纺织服装出口降幅逐月收窄,降幅从最困难2009年4月22.5%升至11月的6.8%,出口额达3.2亿美元。(责任编辑: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