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美纺织“剑指”非洲 尝尽异域的“好风光”
异域的“好风光”
——“走出去”的越美突破了尼日利亚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并且还享受到了当地的免税和优惠政策。此外,由于非洲各国与欧美国家签订的国际贸易条约的存在,越美的产品得以畅通无阻的进入欧美市场。
“如果没在尼日利亚开设工厂,那么现在我们的产品进入尼日利亚是非法的,三天两头就会被海关查封,通过办工厂,这道政治风险给规避了。就算没有金融危机,纺织品配额、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风险也一直存在,通过境外办厂,国际贸易壁垒也能成功规避。”徐志明说,现在越美的产品还销往香港、欧美等地。
在谈到“走出去”前后利润率的变化时,徐志明说,“在到非洲以前,我们也是做坯布的,做好以后就卖给印染厂,印染厂再卖给外贸公司,外贸公司然后卖给香港公司,香港公司再卖给尼日利亚的批发商。我们的利润率只有5%。一旦我们的销售部门设到这里,一下子就剪掉了4个中间环节,公司当年的利润率立刻上升到了40%,一些新产品甚至有100%的高额回报。”他高兴的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市场需要什么花色面料,我们几分钟就能知道,当天就能组织生产。”在尼日利亚,越美还享受着作为保税区企业不受征纳税、关税、外汇等法律法规约束,外资设立与撤销变更自由,进出口畅通自由,不受配额限制以及产品产口享受高额退税奖励的待遇。
此外,投资办厂几年下来,越美也迅速带动了当地纺织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由于订单多到忙不过来,集团将部分订单交给当地农户加工,当地农户藉此发展了4000多台织布机,一年可增收4000多万元,同时带动了当地的棉纱贸易商、花版制作商、印染企业和仓储企业等各类企业发展。“国内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5%,经不起客商压价,我有25%,空间大得多。”在销售渠道完全被掌握在手中的同时,越美也规避了大量国际汇率波动的风险,甚至通过汇率上的调节,每年能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通过境外公司获得美元贷款,同时国内企业通过远期结汇等金融工具合理调节汇率)。
越美在获得了"走出去"的第一桶金后,陆续通过设立境外销售公司的方法来规避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目前,除尼日利亚外,越美集团已在俄罗斯、刚果、喀麦隆、迪拜、马里、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公司。
设工业园抱团远征
——越美集团召集纺织产业链多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园区,实现了纺纱、织造、绣花、针织到整套服装生产的本地化。“根据我对尼日利亚纺织品市场的了解,这样规模的园区,十个都满足不了这个国家的市场‘胃口’。”徐志明说。
在尼日利亚办厂几年的过程中,徐志明发现这样一个新问题:自己单独一家企业在尼日利亚办厂,不仅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连原材料获得都困难。“单独自己一个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没有一些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很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优势。”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尼是产棉大国,然而这里却没有棉纺企业,纺织业配套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
徐志明的工厂能做的也只是对国内进口的半成品进行简单的深度加工,例如对原材料需求极低的绣花等。另一方面,随着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非投资的优惠政策。借着形势的东风,国内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广阔天地”,然而它们对国外环境不熟悉,担心风险太大,更愿望抱团“走出去”,以减少投资风险。
“绍兴企业‘坐商’色彩浓重。由于坐拥国内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又加上过去政府扶持力度大、产销两旺,绍兴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在境外办厂风险过大,成本过高,所以由一家或数家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在境外设立开发区、工业园,从而吸引企业集群入驻不失为一个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的好办法。”徐志明分析。
于是,一个构建纺织产业园区的设想在徐志明的脑中浮现了出来。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的支持。越美集团要在尼日利亚建纺织工业园区的消息一传出,在短时间内,来自浙江省内外的几十家纺织企业,都表达了加入园区的意向。越美从打造合理完整的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从中选择了包括棉纺、织造、印染、服装等15家企业到尼日利亚创建纺织园区。入驻的企业在这个园区,可以享受双重的优惠政策,一方面是国家商务部的“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尼日利亚自由贸易区政策的相关优惠,出口产品还可以享受尼日利亚退税奖励。
越美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在国内实施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这样就能通过“母体”的良性和稳定发展,让越美的步伐走得更稳健,海外事业发展得更快。例如,为了积极掌控上游资源,越美在湖北的产棉区设立了公司,确保集团棉花收购-纺纱-织布-印染-面料-服装的一条龙生产线的稳定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