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真的来了吗?
企业:现场加薪抢人才
在现场,招聘企业卖力吆喝,就为了找到一名工人。
记者走了一圈发现,许多企业贴出来的招聘信息都加上了“急聘、急招、急需”等字样。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摩配等企业的招聘人数都突破100名,最多的达到300名。
“你要找工作吗?来我们这里看看。”在招聘会最热闹的位置,一位制造企业的招聘人员主动向每个过往的农民工发名片。他说,现在用工市场是“粥多僧少”,他们的招聘压力非常大,“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我们不能等着求职者上门,要主动出击。”
大渡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进场企业开出的工资普遍提高了20%左右,有的甚至现场加薪抢人才。
农民工:慢慢挑选不着急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碰到从江津来大渡口找发展机会的39岁农民工王开诚。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游走于各个招聘摊位,最终在一家知名制造企业招聘台前停下脚步。“你们厂的钳工待遇如何?”招聘人员见王开诚一脸自信,马上热情以待:“你有钳工技能?”“我干钳工8年了,有几个上岗证。”
对方眼前一亮:“基本工资2000元,干得好还有奖金。”“少了,我去年在浙江的基本工资是2500元。”“我们厂给员工的福利很好,有宿舍、健身房、娱乐室,工资方面还可以商量。”
王开诚记下了招聘人员的手机,表示还要再看看,摆摆手离开。
“现在我们才是卖方市场,慢慢选不着急。”他得意地对记者说。
专家观点
短期缺人不足以称“用工荒”
近日,沿海地区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受到了各方面关注,“用工荒”言论四起。“用工荒”真的来了吗?对于目前的情况,又有哪些应对措施?昨日,本报采访了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
重庆日报:“用工荒”真的来了吗?
李勇: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用工荒”。如果目前的人力资源短缺,只是一个短期现象,那么就不足以被称作“用工荒”。
“用工荒”是否真的来了,应该基于以下几点来判断:首先,国内和海外的市场需求,同比有没有明显增加;其次,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型的转变程度怎样,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否增大了;另外,当地对外来打工者的社会服务体系有没有完善,比如保险、福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能不能很好地解决。
如果这几方面都符合标准,而企业还是招不到人,那就可以说是真的“用工荒”了。
重庆日报:以上这几个方面标准都达到了吗?
李勇:都没有达到,因此,这次人力资源短缺,不是由真正的需求引发的,而更像是一种结构性的短缺。
由于春节刚过,很多打工者尚未离家,加上国内外一些季节性订单的影响,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并不是处于“日常”的运行状态,不能作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参照。
重庆日报:这种结构性的短缺,是否跟长期以来打工者的待遇不足有关?
李勇:有直接关系,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在初次分配上,尚未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好统一。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民工的户籍不能落实,城市居住成本太高等等。
重庆日报: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李勇:要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稳定,让农民工安心留在城市里工作,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
作为统筹城乡实验区,重庆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一个可行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是:通过地票交易,使城市获得新的用地指标,建成新的工业园区后,招收大量农民工,并在工业园区内建保障性住房。
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工的生计问题,又将农民工住宅转变为了城市产权。农民真正成了城里人后,福利、保障以及子女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